马太福音概要

徐兴言长老

十六 人子是安息日的主(12:1-21)

一、引言

1.第12章继续第11章的主题。第11章记载施洗约翰对耶稣的疑问,第12章记载文士和法利赛人反对耶稣。这是耶稣出来工作的第二年,也是大大发展,受人欢迎的一年。因此也引起犹太人领袖的猜忌和仇视。从本段经文看到他们反对主耶稣的实例。

2.马太记载耶稣的言行,不按照时间的次序,乃是按照事件的性质。所以第12章是将攻击耶稣的事合起来记载。每件事之后,都记下耶稣答辩的话。

二、 分段

A法利赛人责备耶稣犯安息日(1-21节)

(1) 因耶稣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(1-8节)

(2) 因耶稣在安息日医好手枯的人(9-13节)

(3) 耶稣离开他们,正是应验先知的话(14-21节)

B法利赛人污蔑耶稣靠撒但的能力赶鬼(22-37节)

C耶稣责备求神迹的人(38-45节)

D亲属的反对(46-50节)

三、 责备耶稣犯安息日(1-21节)

1.因门徒掐麦穗(1-8节)

(1) 主耶稣与门徒在安息日从麦田经过时,门徒饿了,就掐起麦穗来吃,法利赛人就责备耶稣,祂的门徒犯了安息日。主为什么许可门徒掐别人的麦穗充饥呢?其实这是律法许可的事(申23:24-25),然而法利赛人出于仇恨,借题发挥,在门徒的言行上来攻击主。今天不信主的人也是如此,以同样的态度来反对主。我们信主的人,对自己的言行,岂可不谨慎小心呢?

(2) 法利赛人责备耶稣,祂的门徒作了在安息日不可作的事。从表面来看,似乎是根据十条诫命中第四条,守安息日的诫命,在安息日不可作工。但律法没有规定怎样才算作工,於是法利赛为了严谨地按着字句遵守律法,就凭人意增添了许多条文,例如在安息日不可收割庄稼等等。当他们看见门徒掐麦穗,又用手搓了吃,便认为门徒犯了安息日不可收割和作工的条文。由于他们自认为是真理的捍卫者,就理直气壮地责备耶稣。

(3) 第3-8是主耶稣的答复,从四方面讲解有关安息日的真理。

a. 根据历史(3-4节)。耶稣以大卫的先例来说明,安息日不妨碍人的正常需要,律法是顾惜人的。大卫以前被扫罗逼迫追赶时,他和随从们路经神的会幕时,因为饥饿向祭司求饼充饥。当时祭司没有别的饼,就将陈设饼给了他们(撒上21章)。按律法规定,除了祭司,一般人不可以吃陈设饼,可是大卫和随从们却吃了。对于此事,圣经没有说祭司和大卫错了,可见安息日的诫命,并不禁止人为了满足正常需要所采取的行动。

b. 根据律法(5-6节)。如果说在安息日不可作事,那么在圣殿里事奉神的祭司,是否也不应该做事,以免干犯安息日呢?但律法要求在安息日祭司要献祭,他们要宰杀牛羊。照人看,他们作工,犯了安息日,但根据律法,他们所作的是必须的,是在殿里事奉神。由此可见,重要的问题不是作不作事,而是所作的事是否得神的喜悦和荣耀神?

c. 根据先知的话(7节)。耶稣引用先知何西阿的话,神喜爱怜悯,过于喜爱献祭(何6:6,意译)。安息日其中一个用意,是神对人的怜悯。祂所要的是怜悯,顾到人的需要;祂要的是爱,不是律法主义。

d. 根据人子的权柄(8节)。耶稣以“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”,作这段经文的总结。人子就是主耶稣,神差来的弥赛亚。当祂宣称自己是“安息日的主”,实际上祂是肯定自己与神是平等的。祂设立了安息日,也有权柄来解释,变更和如何实行安息日这条诫命。

2.因医好手枯的人(9-13节)

(1) 法利赛人以一个手枯干的人为手段,问主耶稣:“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”,为要得着控告耶稣的权柄。耶稣这次没有引用圣经,而用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来回答。在安息日有一只羊掉在坑里,人们必定会把牠救出来。耶稣用以小喻大的方法,小事若是真的,大的也必然是真的。安息日救羊是真的,那么安息日治病救人也必定是真的。耶稣以他们自己的原则指出他们内心的诡诈。

(2) 耶稣还告诉法利赛人,安息日是行善救命,不是作恶害命(陷害主耶稣),借此唤醒他们的良心。但他们的心刚硬,第13节说,他们商议怎样除灭耶稣。

(3) 这个手枯干的人在整个事件中未发一言,但却以行动表明他对主的信心。当主吩咐他伸出手来(那只枯干的手),他就顺服,把手一伸,手就完全复原了。

(4) 手枯干了,怎能伸出呢?因为他有一个愿望顺服的心,很可能主耶稣看见他的信心(一个愿意的心),祂就给那信心加上生命的力量,使他的手恢复了本来的功能。顺服就有力量,主可以使我们的心愿变成现实。

3.关于安息日的意义

(1) “安息”在原文中有“停止to cease”的意思,比“休息to rest”的意思更深刻。圣经中第一次提及安息是在创世记第二章。神六天造物的工完毕,第七日歇了一切的工,就安息了(停止了造物的工)。神不是休息,而是记念祂创造的大工。

(2) 西乃山下的律法是旧约,关于以色列人与造物主的关系。安息日是旧约的记号,神要以色列人也要照样做,记念神的创造大工。

(3) 约的不同,用来表示的记号也不同了。新约是旧约的成全。到了新约,神要信徒来记念神的救赎大工。新约的记号是新约的杯。林前11:25,“这杯是用我(耶稣)的血所立的新约,”因为主耶稣在死和复活里成全了律法。所有旧约的献祭,礼仪,节期因着基督都改变了。

(4) 信徒有了新约,就不受安息日的限制,一切关于安息日的意义都要通过基督来解释。旧约的节期,安息日可以帮助教导我们,但不能成为成文的规定。重要的是明白律法的精意,过一个成圣的生活,活在救恩的安息里,在属灵的追求上不靠己力。

(5) 应用:

a. 顺服基督的权柄,祂是安息日的主。祂是造物主,又是救赎主,以信心来敬拜祂。

b. 真正的安息是从基督来的。耶稣说,“凡劳苦担重担的人,可以到我这里来,我就使你们得安息”(太11:28)。所以安息不是由日子来,也不是从不作工来,乃是从与基督的关系而来,信靠基督,连于基督,效法基督,就可享安息。

c. 到了新约,神的儿女敬拜神是在“主日”,这是救赎大工完成的安息。所以新约的基督徒是在七日的第一日,也是主日,即主复活的日子聚集敬拜神。因为在这日,祂从死里复活,神与人都得着真正的安息了。

4.耶稣离开他们(法利赛人),这是应验先知的话(14-21节)

(1) 法利赛人心里刚硬,不肯悔改,商议要除灭耶稣。他们与耶稣的冲突不是解释安息日上的分歧,而是他们不承认耶稣是弥赛亚,是神差来的救主。

(2) 耶稣对他们存心退让,没有公开的对抗和打击。第14节,“耶稣知道了,就离开……。”祂的做法正应验以赛亚书42:1-4的预言,“压伤的芦苇,祂不折断;将残的灯火,祂不吹灭。”折断的芦苇,将灭的残烛可以指反对真理的敌人,现在暂时不消灭他们,留到末日的审判。芦苇和残烛也可以代表世人认为无用的弱者。基督的工作要恢复和鼓励他们,而不是去折断和吹灭他们。耶稣对卑微的人心中满有怜悯。

(3) 请注意这段预言有两次提到外邦人,“祂必将公理传给外邦”,“外邦人都要仰望祂的名”。马太似乎暗示,以色列会拒绝她的君王,国度会向外邦人启示。到主死和复活以后,我们看到救恩临到犹太人,也临到外邦人。

四、 背诵经文:(12:20)

"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,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,等祂施行公理,叫公理得胜;外邦人都要仰望祂的名。"

<上一章>       <目录>       <下一章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