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太福音概要

徐兴言长老

十五 施洗约翰的疑问(11:1-30)

一、引言

1.第10章论述主耶稣差遣十二使徒出外宣道,这位天国的王的使命是宣讲天国的福音,拯救人出黑暗入光明。但主耶稣的工作不是没有阻力,第11章记载施洗约翰对耶稣的疑问;第12章,记载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反对,不接受耶稣为他们的王。

2.约翰是主耶稣的先锋,为弥赛亚预备道路,是有重大影响的人物。为什么他对耶稣有疑问?其实施洗约翰与耶稣的接触并不多,当他们都还在母腹,他们的母亲彼此问安时,所怀的胎就欢喜跳动(路1:19-44)。后来,耶稣受约翰洗礼时,约翰看到圣灵降在耶稣身上,才知道祂是弥赛亚(约1:32-34)。

3.后来约翰因为责备希律王和希罗底的婚姻是犯奸淫,被监禁在监牢中。因此他只听说耶稣服事的部分报告,却不能看到耶稣工作的全貌,所以对耶稣产生一些疑问,就打发门徒去问耶稣。

二、 本段经文的分段

A约翰的疑问(1-3节)

B耶稣的回答(4-6节)

C耶稣对约翰的评论(7-15节)

D主耶稣的感叹(16-24节)

E神的荣耀和权柄(25-27节)

F主耶稣的邀请(28-30节)

三、 约翰的疑问(1-3节)

1.约翰在监里约有一年了,这一年的监禁是他平生悲惨之时,不但失去自由,也没有服事的机会,前途如何令他困惑。他听见耶稣基督所作的事(教训,神迹)的片段,就打发门徒去问耶稣,“那将要来的是袮吗?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?”(3节)

2.“那将要来的”已成了犹太人对弥赛亚的通常称呼(诗118:26,奉耶和华名来的,指弥赛亚)。约翰的意思:耶稣,祢是不是弥赛亚?如果是,祢为什么不建立国度,不赶走外邦人,不审判他们。旧约预言不是说,弥赛亚来了,要用铁杖打破压迫他们的外邦人,如同摔碎窑里的瓦器一样(诗2:9),可是耶稣没有这样作,祂到底是不是弥赛亚?或者弥赛亚还没来到,我们还要等候呢?

3.约翰的疑问不是不信神的话,相反地,他根据神的话要印证耶稣所说的所行的是否符合圣经的预言?他知道自己是基督的先锋,应验以赛亚,玛拉基的预言(赛40:3,玛3:1-3)。他也熟悉关于基督的预言,祂来要征服仇敌,建立国度(诗2:1-12);祂大有能力,审判恶人(玛4:1-3)。

4.但是约翰和旧约的先知一样,受圣灵感动,说话有权柄,但只知道预言的一部分。他们受感动说预言,但不一定完全明白预言的全部意义,他们自己也在详细的考察(彼前1:10-12)。约翰相信基督要来到地上,但他不清楚基督第一次来和第二次来的分别。比如诗22,赛52,53章论到基督的第一次来,是受苦的基督;诗2,玛3:1-3;4:1-3论到基督的第二次来,是审判的基督。约翰认为基督没有应验后一部分的预言,关于第二次来的预言。所以他产生疑问。

5.这告诉我们,神的真理是完全的,全面的。如果我们只抓住片面,部分的,往往就引起困惑,怀疑,失去信心。所以我们要认真读神的话,思想考查。保罗到晚年还说,我要更多认识基督,竭力追求,他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完全了(腓3:10-12)。

四、 耶稣的回答(4-6节)

1.耶稣的回答,简单直接。约翰是因“听见基督所作的事”而来问主,而主耶稣仍然以“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回答他”,一点也没有详尽的解释和安慰。这似乎冷漠无情。这乃是因为约翰是有启示的人,既知道主能使“瞎子看见,瘸子行走,长大痳疯的洁净,……”,这些都是旧约有关弥赛亚预言的应验(赛29:18;35:5)。他还需要什么更多的凭据,才能相信主耶稣确定是“那将要来的”那位呢?

2.主耶稣了解约翰的心,他的疑问不过是一时的软弱,其实他对耶稣基督深信不疑。主耶稣相信他的信心会刚强起来。因此,在主的冷漠里,却包含了何等的深情厚意啊!

3.主耶稣借此机会暗示主知道万人的心,祂不需要人来提醒祂该作什么。如果主顾念帮助别人,却不来解救约翰的痛苦,并非表示主将约翰忘记,乃是祂对约翰有另一番的美意。所以主说,“凡不因我跌倒的,就有福了”(6节)怎样的情形是因主跌倒呢?当我们埋怨主不听祷告,不解决我的难处,不满足我的要求,那就是因主跌倒了。这要问自己,到底是我们听主,还是主听我们呢?要牢记在心,“基督是主”。

五、 耶稣对约翰的评论(7-15节)

1.约翰对耶稣有些怀疑,但耶稣却不怀疑约翰。他的门徒离开以后,耶稣首先对众人说,约翰是个先知(这是众人承认的)。祂对约翰的称赞十分热烈:

(1) 他是忠诚的先知(7-8节)。他既不是被“风吹动的芦苇”,不是看风使舵的人,也不是王宫里“穿细软衣服的人”,贪图安逸,追求财富。他一生的目的就是忠于神所托付的使命,为弥赛亚预备道路,至死忠心。

(2) 他是最尊荣的先知(9-10节),旧约的众先知都是预言要来的基督,惟有施洗约翰不但预言基督,而且他还宣告已经来到的基督,他是为基督“预备道路”的主的使者。他与基督有最亲近和直接的关系。耶稣说,“他比先知大多了”。

(3) 他是最伟大的先知(11节)。耶稣说,“凡妇人所生的,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施洗约翰的”。换句话说,主耶稣称赞他是世人中最高尚的一位(因为世人都是由妇人生的)。但是主又说,“然而天国里最小的,比他还大”。这句话的意思,乃是指新约时代的圣徒,在蒙恩方面比施洗约翰大,却不是指他们的品格和生命的影响比约翰大而说的。总之,施洗约翰是一个伟大的人物,因为神使用他结束了旧约时代,并且在新约时代开始时,他作了开路的工作。

2.第12,13节是马太福音中难懂的的经文。有两种领会:

(1) 认为这是鼓励人努力进入天国。因为第12节说,“天国是努力进入的”。路16:16也说,“人人努力要进去”。从约翰的职事开始,就引起很大的反应,有许多人接受,也有人反对,现在约翰被希律王囚禁。但是天国不能被人的反对和暴力所阻挡,但那些不屈不挠的人会坚持前进,直到进入。耶稣再次告诉人们,进入国度的艰难(太7:13,14,说到进窄门也是这意思)。

(2) 另外有人认为这两节经文要合起来看(13节的“因为”,说出与12节有关),主耶稣在这两节经文中解释施洗约翰怀疑的原因:

a. 约翰没有怀疑耶稣是神差来的弥赛亚,而是对祂没有用大能来审判罪人不够理解,好像祂不符合旧约预言的弥赛亚(祂应该用暴力赶走罗马人)。这也是当时许多犹太人的思想。那些倾向暴力的人被约翰和他的信息所吸引,来接受悔改的洗礼。

b. 在约翰以前,旧约的众先知也有关于弥赛亚的预言(13节,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)。虽然说到弥赛亚第一次来和第二次来,但是在人们印象中,形成弥赛亚来是审判的弥赛亚的概念比较重些。约翰也不例外,他是旧约的最后一个先知。

c. 耶稣不是批评约翰,而是简单地指出约翰怀疑的原因。约翰也是部分地反映该时代的灵,人们渴望弥赛亚来推翻罗马人的统治,刑罚作恶的,建立弥赛亚国度。可是基督没有照着他们所想的去作,难怪约翰有疑问,“那将要来的是袮吗,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?”。

3.耶稣知道祂所说的真理,不容易被人们接受。犹太人只想到一个暂时的国度。所以耶稣在第13节说,“你们若肯领受,这人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”。如果犹太人肯接受约翰的服事,他就是圣经所预言的像以利亚那样的先知。旧约玛拉基书4:5预言,在基督之前,“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”。约翰的为人和工作与以利亚相同,他既然作耶稣的先锋,那麽耶稣必定是弥赛亚了。这些话不易明白,所以要用心去听,去想。耶稣说,“有耳可听的,就应当听”(15节)。

六、 主耶稣的感叹(16-24节)

1.主耶稣的感叹是因为以色列人对福音的反应。他们热衷於盼望弥赛亚的到来,实现他们所想像的国度。耶稣看到他们的本质,指出这世代并不欢迎福音,不肯悔改。

2.耶稣以孩童在街市上作“结婚游戏”和“出殡游戏”为比喻,指出这世代人心三个可悲的特点(16-19节):

(1) 无所适从。人们失去了生活的目的,正如街上孩童招呼他的同伴一起玩“结婚游戏”。可是当他吹笛,他的同伴却不跳舞;於是他改玩“出殡游戏”,当他吹起哀乐时,他的同伴也不捶胸。总之,他的同伴对一切都不感兴趣。今天不是也有许多人对福音不感兴趣,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过日子吗?

(2) 麻木不仁。人若失去人生生活的目的,就不会享受从神而来的满足和喜乐,也不会有失败犯罪而来的悲哀。对自己麻木不仁,对别人的痛苦也同样麻木不仁。拒绝神的世代,必然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世代。

(3) 吹毛求疵。当时的犹太人批评施洗约翰“不吃不喝”的敬虔生活,说他是被鬼附着(不正常);可是他们看到主耶稣“也吃也喝”时,也会批评,把耶稣这种出于爱心,深入群众,说成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。拒绝真理的人,常是批评一切的人。

3.主耶稣感叹之后,在第19节下半节说,“但智慧之子,总以智慧为是”。原文作“智慧之子(或智慧之工),总称智慧为义”。智慧指主耶稣。意思是众人虽然丢弃真智慧,而真智慧所产生的功效,必显明智慧是对的。耶稣和约翰所说所行,既然出自真智慧,人虽反对,而其所生的功效,自必承认他们是对的。

4.第16-19节说到以色列人弃绝耶稣和约翰所说的信息;第20-24节说到他们也弃绝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。耶稣重重地责备他们。

(1) 耶稣行神迹的目的是要人相信祂是神差来的,呼召人悔改成为国度的子民。如果人只看神迹,而不归向神,罪必加重,所受的刑罚比那些未听见的更重。

(2) 哥拉汛,伯赛大和迦百农都是加利利的城,也是耶稣多行神迹的地方,代表当时的犹太人,他们听到,看到耶稣所说的,所行的,但仍不悔改。耶稣说他们比起外邦罪恶的城市(推罗,西顿,所多玛)还不如。将来犹太人受的审判要比他们重。

七、 神的荣耀和权柄(25-27节)

1.虽然犹太人看到耶稣行了许多异能,却不肯悔改,耶稣没有灰心失望。第25节,祂转向父赞美,“父阿,天地的主,我感谢祢。……父阿,是的,因为祢的美意本是如此”。这些话是赞美的话,不是失败,而是成功,神得荣耀。只有明白父的权柄,顺服父的旨意,才能有如此赞美。作主工作的人遇到逼迫,挫折,反对的时候,也要退到神面前说,“父阿,我感谢祢,因为祢的美意本是如此”。

2.耶稣看到救恩是神拣选的工作,出于神的喜悦(26节,父的美意)。神对那些骄傲,自以为是的人(聪明通达人),就将真理隐藏起来;对那些婴孩(小孩子,即不太明白,但愿虚心接受的人)就将真理启示出来。神有绝对的权柄,人能够相信救恩,是出于神拣选人的旨意(罗9:11)。我们不知道神拣选谁,我们的本分是将福音传给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。

3.第25,26节说到父的拣选,第27节进一步说,主耶稣是神的儿子,父已将这权柄交给祂,“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,没有人知道父”。意思是祂是救主,是祂决定人永远的结局。人或许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神拣选的,但是他可以来到耶稣(子)面前,祂乐意叫人知道父,得到救恩。这也是第28节,耶稣呼召人来到祂这里的原因。

八、 主耶稣的邀请(28-30节)

1.这是公开的邀请,伟大的邀请,向着所有的人。“凡劳苦担重担的人,可以到我这里来。我就使你们得安息”。虽然说神有拣选的权柄,但不是说人没有机会。这三节经文就是福音,是这一章的结论。每一个愿意来的人都可以得到安息,神给他们信心。

2.什么是神所赐的安息?

(1) 与神和好。人类一切的痛苦是因罪与神隔绝。尽管人用尽力量,靠自己,靠行律法,但罪的重担始终不能脱落。父在恩典里,在祂儿子的爱里寻找迷失的罪人(迷羊),带回家中,赐给安息。

(2) 神的平安。基督徒即使与神和好了,但世上多有苦难(生活,家庭,健康等担子),还需要学习顺服,舍己,遵行神旨意,认识父与子,内心有安息。

3.安息从两方面来看。第28节的“得安息”是从神这方面来看,安息是主耶稣所赐的,给每个来的人(包括外邦人)。第29节的“享安息”是从人这方面来看,安息是人可以经历的,只要负主的轭,学主的样式。不需要将“得安息”和“享安息”分成两种属灵经历。

4.主的轭就是顺服父的旨意;“学主的样式”,英文作learn from Me(学主,效法主),学习祂怎样面对生活和事奉的难处,不是从外表学,乃是学祂的心态,祂心里柔和谦卑,服在神的旨意下,甘心卑微,没有什么事物可以难倒这样的人。

5.第30节说,主的轭是容易的。“容易”这字表示“很合适”。祂正好有专为我们的生活和需要特别订做的轭,实行祂旨意而有的负担就不会是很沉重的负担了(约一5:3,祂的诫命不是难守的)。

九、 背诵经文:(11:28-30)

“凡劳苦担重担的人,可以到我这里来,我就使你们得安息。我心里柔和谦卑,你们当负我的轭,学我的样式,这样,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。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,我的担子是轻省的。”

<上一章>       <目录>       <下一章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