腓利门书概要
三、 保罗求腓利门收纳阿尼西母
一、 引言
1.
从第8节开始,一直到第21节,都是论到保罗为阿尼西母代求,请求腓利门接纳他。有一位圣经学者说:“这封优雅有趣的书信,像一篇机智灵巧,循循善诱的杰作和基督徒彬彬有礼的不朽榜样。”
2. 本段经文可简略分作三段
A 代求的目的(15-17节)
B 代求的保证(18-21节)
C结语与问安(22-25节)
二、 保罗代求的目的(15-17节)
1.
保罗不是一开始就请求腓利门接纳阿尼西母。虽然他可以用使徒的权柄,命令腓利门与阿尼西母复合。但他没有这样作,乃是说之以理,动之以情,让腓利门的信心显出功效,他的善行不是出於勉强,乃是出於甘心。
2.
第15节说,“他暂时离开你,或者是叫你永远得着他。”这节经文的开始,英文译本有“因为”一词,中文没有译出。这样,就和上文连接起来。为什么保罗不留下阿尼西母?一方面他不愿意勉强腓利门,另一方面或许神有祂的意思,要叫腓利门永远得着阿尼西母。
(1)
保罗内心有爱,他用“离开”这词来表示阿尼西母的逃跑。保罗不是不了解阿尼西母的过去,他用“离开”这词,是为了不刺激腓利门。另外,对一个已经悔改,自愿回到主人那里的阿尼西母,没有必要用严厉的词。
(2) 严厉,尖锐的话对良心麻木的人有用处,但对悔恨过去,自感羞惭的人,要用像膏油的话缠裹他的伤处。
(3) “他暂时离开”,英文作“He was parted”(他被离开),用了被动语态,不是阿尼西母不必负责任,而是保罗看到神在阿尼西母的经历中有祂的目的。
(4) “或许是叫你永远得着他”。或许是神的旨意容许阿尼西母离开,是为了拯救他,恢复他与腓利门的关系。保罗不敢十分肯定,所以用了“或许”这字。这是谦卑的心态。
(5) “永远得着他”这个短句,可以包含多方面的意思。腓利门不用害怕阿尼西母再逃走,或伤害他。另外,“得着他”表示双方彼此有亲密的关系。
(6)
感谢神的恩典。当时阿尼西母逃走,并不是有什么高尚的目的,只是想逃避刑罚。但神知道怎样引领一个逃奴成为一个基督徒,“暂时离开”变成被主人“永远得着”。两种光景相差多远。对腓利门说,暂时的损失变成永远的益处。
3.
第16节说,“不再是奴仆,乃是高过奴仆,是亲爱的兄弟,在我实在是如此,何况在你呢。这也不拘是按肉身说,是按主说。”保罗建议腓利门接纳阿尼西母,因为两个人的关系的实质改变了,虽然阿尼西母仍然是一个奴仆,但更是亲爱的弟兄。
(1)
保罗没有期待阿尼西母的奴隶地位改变,他所请求的,是不要只把他当作一个奴隶来接纳,而是因为他悔改信主了,要把他当作一个弟兄,亲爱的弟兄,来接纳。真信徒彼此的关系是属灵的关系,不分地位高低,都是弟兄姊妹,同有一位天父,应彼此相爱,同享一样的属灵福分,但又不废除该尽的社会本分,只能更加加强。
(2)
对保罗说,阿尼西母是他亲爱的弟兄,这一点不困难。但对腓利门也不应该有困难,因为他和阿尼西母以后的关系更密切了。不管是从肉身(地上)的关系,或是从属灵的关系来看,都是很密切的。有一位圣徒说:“在肉身里,腓利门有一位弟兄作他的奴仆;在基督里,腓利门有一个奴仆作他的弟兄。”这是双重的关系。
(3)
今天虽然没有奴隶主和奴隶的差别,但在财富,学问,社会地位方面,信徒还是有差别的。但在教会里,这些差别不应该成为肢体相交的阻碍。因为我们“在基督耶稣里,藉着福音,得以同为后嗣,同为一体,同蒙应许。”(弗3:6)。
4. 第17节说,“你若以我为同伴,就收纳他,如同收纳我一样。”到这节经文,保罗才引到写这封书信的目的,要腓利门从圣徒的相交的情份,接纳阿尼西母。
(1) 圣徒的特点是彼此相交,彼此帮助,彼此相顾。既然是这样,你接纳一个与我亲密,我所爱的人,就是爱我,对待他就像你对待我一样。
(2) “同伴”英文作partner,指同有一个生命或一同从事圣工的人,比一般的朋友关系更密切。
(3) 接纳阿尼西母就是鼓励他。对于悔改归正的新信徒,传道人要更多的支持,鼓励,好叫他们放下顾虑,放胆地去工作。
三、 代求的保证(18-21节)
1.
上节经文,保罗请求腓利门收纳阿尼西母。或许有人会反对,阿尼西母亏欠他的主人,难道就一笔勾销了?第18节是保罗的回答:“他若亏负你,或欠你甚么,都归在我的賬上。”“爱”将奴仆的债归在自己身上。
(1) 这个“若”字,表示保罗清楚知道阿尼西母过去所作的,况且阿尼西母已经向他承认,内心已经醒悟了。所以保罗用字很温和,用“亏负”,“欠”,而不用“偷窃”的字。
(2) 第18,19节是保罗使腓利门满意的保证,包含三件事:
a. 承认阿尼西母欠腓利门的债。
b. 保罗担保,叫腓利门满意。保罗说,记在我的賬上,我来归还。
A 圣徒相交,不能侵占别人的财产。阿尼西母信了主,成为亲爱弟兄,但钱财的亏欠必须偿还,或者自己偿还,或者他人代还,保罗愿替他承担。
B 为他人作保,必须充分了解被担保的人,需要聪明智慧公正,叫被担保的人得到真实的帮助,开始新生活的一页。
C
担保可以用口头或者书面,最好是书面的,表示慎重。保罗爱阿尼西母,愿意帮助他了结过去,十分肯定他是真正悔改的。我们不知道腓利门的反应,或许他不要求阿尼西母偿还了。
D 保罗更进一步保证,“我必偿还,这是我保罗亲笔写的。”(19节)这好像是一张借据,上面有保罗的签名,应许对方如果要赔偿,概由立据人偿还。
c. 保罗说,腓利门也有亏欠他之处,可能指属灵方面,腓利门的信主是藉着他的帮助。保罗并不是夸口,归功於自己,而是表示,你应该为我这样作,正如我怎样为你所作的。
(3) 从保罗所说的,我们都是基督的债户,基督为我们众人还了罪债,我们岂不应当怜恤我们的弟兄,像主怜恤我们一样吗?(太19:33)。
2. 腓利门收纳和饶恕阿尼西母,给保罗带来喜乐。“兄弟阿!望你使我在主里因你得快乐(或益处),并望你使我的心在基督里得畅快。”(20节)
(1)
保罗用亲爱的话恳请腓利门存宽洪大量的心对待阿尼西母。保罗是为主被囚,需要弟兄们的安慰和支持。腓利门如果甘心乐意收纳阿尼西母,必定给保罗很大的安慰。基督徒行事为人要考虑也叫别人快乐或得益处。
(2)
保罗希望腓利门的行动,叫他的心在基督里得畅快。“畅快”与“得安息”(太11:28)在原文是同一个字。腓利门如果收纳阿尼西母,不但是神所喜悦的,而且也叫保罗内心得安息。传道人多么想看到信徒彼此饶恕,爱心扩充。
3. 保罗深信腓利门必定顺服,对腓利门收纳阿尼西母有美好的期望。“我写信给你,深信你必顺服,知道你所要行的,必过於我所说的。”(21节)
(1) 腓利门是行善的人,常常叫圣徒的心从他得了畅快,这次也不例外(7节)。
(2) 按照常理,对一个信徒存着美好的意念和期盼,会促使他作出人所期盼的事。
(3)
使徒知道腓利门是个好人,不是吝啬的人,而是乐意摆上,慷慨的人。赛32:8说,“尊贵的人图谋尊贵的事”(意译)。林後8:5说到帖撒罗尼迦的圣徒,他们“照神的旨意,先把自己献给主,又归附了我门(使徒)”,尽他们的力量捐献。
(4) “必过於我所说的”,可能暗示腓利门不但收纳阿尼西母,并且解除他奴隶的身分,给予自由。
四、 第7节至21节小结
马太亨利(Matthew Henry)指出,保罗至少提出十四个理由,要双方(腓利门,阿尼西母)携手复和。兹将这些理由列举如下:
1. (7节)看到腓利门是行善的人,很有爱心,所以敢为阿尼西母代求。
2. (8节)保罗以在基督里的权柄,来劝告腓利门。
3. (9节)保罗凭着爱心来求。
4. (9节)请腓利门看到保罗年老,又是为基督被囚的份上。
5. (10节)从保罗与阿尼西母的属灵关系来考虑。
6. (11节)从腓利门自己的好处来看,过去阿尼西母无益,现在有益。
7. (12节)从他深爱阿尼西母来考虑,阿尼西母是他心上的人。
8. (13,14节)保罗有意留下阿尼西母,但他不勉强腓利门,故将阿尼西母送回。
9. (15节)不用再担心阿尼西母会再逃走,或被他伤害。相反地,或者可以永远得着他。
10. (16节)关系改变了,不只是主仆的关系,更是属灵弟兄的关系。
11. (17节)从圣徒相交的情份看,接纳阿尼西母,如同接纳保罗一样。
12. (18,19节)保罗将阿尼西母的债归在自己身上。
13. (20节)腓利门如果收纳和饶恕阿尼西母,将给保罗带来何等的喜乐。
14. (21节)保罗深信腓利门必定顺服,所行的要超过保罗所期盼的。
五、 结语与问安(22-25节)
1.
第22节,保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他或许会得释放(参腓2:23-24),并准备先到歌罗西,希望腓利门为他预备住处。因他也挂心阿尼西母,如何服事他的旧主人(腓利门)及新主人(耶稣基督)。
2. 同工问安(23-24节)
(1)
在监里的,与保罗同坐监的以巴弗。在西1:7,保罗说他是“亲爱的”,“同作仆人的”,“忠心的执事”,他也是忠心代祷的勇士(西4:12-13)。他是歌罗西人,为了服事保罗,从歌罗西来到罗马,真是一位好同工。
(2) 另有四人可能在监外与保罗同工。他们分别是
a. 马可,此时已是改变的人,参徒13:13,他在传道的事上帮助保罗(提後4:11)。
b. 亚里达古是帖撒罗尼迦人,陪伴保罗完成第三次旅行布道后回耶路撒冷,并且陪伴他到罗马(西4:10)。
c. 底马,此时仍是保罗身边的同工,可是后来却“贪爱世界,离开事奉”(提後4:10)。
d. 路加,是保罗旅行布道的同伴,是医生(西4:14),一直照顾保罗,直到保罗生命终结。以上五个人腓利门都认识,腓利门若收纳阿尼西母,对他们也是一个极大的激励。
3.
结束问安(25节)。保罗相信腓利门必顺服他的劝告,“愿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在你的心里。阿们!”愿腓利门靠恩典,饶恕与接纳别人。此书能列入新約圣经正典,并且书信的信息又广传于众教会中,相信腓利门已经饶恕阿尼西母了。
六、 背诵经文:(16节)
“不再是奴仆,乃是高过奴仆,是亲爱的兄弟。在我实在是如此,何况在你呢?这也不拘是按肉体说,是按主说。” ——全书完——
<上一章>
<目录>
<下一章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