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罗西书概要
徐兴言长老
十一、灵性生活(4:2-6)
一、 引言
1.
歌罗西书前两章是关于教训,后两章是关于应用。从第三章开始,保罗讲到基督徒该如何尽到责任,有对自己方面(脱去旧人,穿上新人),对教会方面(存怜悯,恩慈,谦虚,温柔,忍耐的心,彼此相爱),和对家庭方面。到了第4章2-6节,保罗还有对基督徒个人灵性的两方面劝勉。因为信徒的尽责与灵性生活密切相关。
2.
保罗提到灵性生活的两方面:一是隐藏的生活,恒切的祷告;一时公开的生活,与人交往,这两方面不容易调和,就像伯大尼的马大和马利亚(路10章),马大忙于服事,马利亚安静听道,但在信徒灵性生活中,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。我们今天生活在吵杂的世界中,但内心应该常在至高者的隐密处,手可以忙碌,但心却是平静的。古代一位圣徒叫劳伦斯,他在厨房里帮厨,却能在服事中操练与神同在。
3. 所以我们要为基督作见证,需要恒切祷告,又不离开日常的生活,让祷告托住我们的一言一行。
二、 隐藏的生活――恒切祷告(2-4节)
1.
“恒切”有恳切和继续不断的意思。原文此字有时也译作“专心”,“常常”,显明祷告并不是一时之事,乃是一种继续不断的工夫。保罗在帖前5:17有“不住的祷告”的劝勉,也是同样意思。除了继续不断,还要恳切地热切地祷告。基督徒的生活应该是持续不断,恳切祷告生活,不祷告,灵性生命不会长进。
2.
怎能在百忙的生活中作到恒切,继续不断的祷告呢?首先,要认识祷告的内在和属灵的涵意,我们必须将形式与实质区别。祷告不只是说一些话,重要的是灵里的态度,说的话只是表达灵里的状态。什么是祷告?祷告包含三个要素:相交,渴望,顺服。下面我们要思想这三个要素。
3. 第一,不间断的与神相交。
(1) 这是灵里的态度,心灵常觉与主同在,有时可以不说话,来到主面前,瞻仰祂的荣美(诗27:4)。当我们的心转向神时,我们与神之间就没有间隔了。
(2)
相信神的应许,神应许我们,祂必常与我们同在。雅各书4:8说,“你们亲近神,神就必亲近你们”。历代志下15:2说,“你们若顺从耶和华,耶和华必与你们同在;你们若寻求祂,就必寻见;你们若离弃祂,祂必离弃你们”。
(3) 罪使我们与神的相交中断,恢复的方法是认罪。约壹1:9说,“我们若认自己的罪,神是信实的,是公义的,必要赦免我们的罪,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”。
(4) 我们有时会受试探,心灵软弱,不敢来到神的面前。但主的话鼓励我们,“只管坦然无惧的,来到施恩的宝座前,为要得怜恤,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”。
4.
第二,常常渴慕神。诗人在诗42:1说,“神阿,我的心切慕祢,如鹿切慕溪水”。不论在何种遭遇,忧愁或喜乐,都是叫我们感到自己的软弱和需要;在任何时刻,每想到神的恩典和怜悯,心里深处就有对神的渴慕,平静我们一切的不安,叫我们的心得到饱足。
5.
第三,不断顺服神的旨意。这是每个祷告的必需条件。真正的祷告是人的意思与神的旨意和谐一致。正如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向父的祷告,“不要照我的意思,只要照祢的意思”(太26:39)。祷告不只是求神为我作这个,作那个,乃是对神说,“神阿!我作这件事,因为这是祢要作的“。不是叫神听我们,而是我们听从神。
6. 如果我们不断的与神相交,常常渴慕神,和不断的顺服神的旨意,你就会看到不论顺或逆,忧或乐,我们的生活会显出一种和谐,合一,平静,有意义的光景。
7.
保罗除了劝勉信徒要恒切祷告,还要儆醒。因为若不是儆醒,就没有恒切祷告。外界的事物常常吸引我们的心,使我们不能不断的与神相交。主耶稣曾说,“总要儆醒祷告,免得入了迷惑“(太26:41)。一个儆醒的方法就是有固定的祷告时间。每天至少在早晨和晚上有一定的时间,出声的祷告。当然这也不要流于形式,只是为祷告而祷告,乃是进入内室,祷告在暗中的父。坚持养成习惯,是很有益的。
8.
此外,恒切祷告中也有感恩,如同馨香之气升到神的面前。“感恩”乃是祷告中很重要的一件事,可惜,人常常把它忘记了。有的英文版本将“在此儆醒感恩”译作“务要以感恩激励你们的祷告热诚”。如果回忆从主所蒙的各样恩典,就是激励我们亲近主祷告主的一种最妙的方法。保罗祷告的秘诀就是不住的祷告,不住的感恩。
9.
第3节,保罗请求歌罗西信徒为他和同工们的祷告。因为他知道传福音的工作,不是靠传道人的口才或才能,乃是需要信徒的祷告,所以每个信徒对于教会的成长都负有重大的责任,就是要不住的祷告。
10. 第3,4节,保罗请求信徒为他们祷告的内容
(1)
求神给他们开传道的门。也就是求神给他们传道的机会。保罗当时是一个囚犯,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,只是一心一意想到将基督的福音传开,更多的人得到福音的好处。当时他在监里可以向看守他的兵丁传,也可以向来到监里探望他的人传。但他的心仍不满足,他盼望监牢的门打开,他可以出监,向更多人传讲神拯救人的福音。
(2)
求神给他们传讲基督的奥秘。基督的奥秘就是外邦人与犹太人同得救恩,并且无需乎遵守律法才可得救,因这缘故他才受到不信的犹太人反对,以致关到监里被捆锁。这给我们看到,福音就是讲基督的奥秘,没有基督的所谓“福音”就不是福音。
(3)
求神赐能力和口才,使他们显明这奥秘。“发明”,即显明,人能够明白的意思。保罗是大有学问的人,曾在犹太人著名拉比迦玛列门下受教。他信主后也得神的启示,但是基督的奥秘是如此深奥高超,保罗感到自己的言语不能十分阐明如此伟大重要奥秘的福音,讲福音讲得透彻,以致听者可以明白,并且这“显明”不仅指以言语传讲,也是要藉着传道人的生活来显明。在伟大的福音面前,保罗感到自己渺小。但愿所有的传道人都有保罗这样谦卑的态度。
三、 公开的生活――与外人交往(5-6节)
1. 在本段经文中说到,基督徒与未信主的人交往时要注意的两点:一是行为,智慧的交往,一是言语,恩典的言语,这包括了我们每天生活的言与行。
2. 关于行为:智慧的交往(5节)。“你们要爱惜光阴,用智慧与外人交往”。
(1)
爱惜光阴。这里的“光阴”不是指整段的时间,乃是神所给的机会。“爱惜光阴”的意思是把握机会,充分利用机会,因为时机一错过,不再复返。在以弗所书5:16,也提到“要爱惜光阴,因为现今的时代邪恶”,若不善用时间来服事神,寻求真理,就会被这邪恶的世代同化。这里的“要爱惜光阴”则是关于与未信的人交往的事。
(2)
与未信主的人交往是不可避免的,可能有两种情形,一是被未信的人拖下去,浪费很多光阴在社交方面,对自己的灵性没有益处,也没有领人归主;另一种情形是把握机会,在必要的交往时,帮助未信的人认识耶稣,早日得到救恩,不至于落在神的审判之下。
(3)
用智慧交往是要紧的,此处的智慧不是指知识和学问,乃是与人相交之道,懂得情理,分辨是非,明白主的旨意。与人交往谦逊有礼,内心诚实温柔。我们若如此行,外人就愿意听我们的见证,传福音就有效力,更容易领人归主。这需要我们听从圣灵的指导,惟独从圣灵而得的智慧才是完美的。
(4)
智慧地与未信的人交往,目的是帮助人,将人带进神的家。这也是主耶稣的心意。祂在向父祷告时说,“祢怎样差我到世上,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”(约17:18)。信徒是基督的使者(林后5:20),好像一个大使被国家委派去另一国家,他要维护本国的利益,照样,作基督的使者是为主的旨意,让人认识神。
(5)
主耶稣差遣门徒出去传道时说,“我差你们去,如同羊进入狼群,所你们要灵巧像蛇,驯良像鸽子”(太10:16)。灵巧不是狡猾诡诈,乃是智慧精明。与外人相处,既不失去精明,也不牺牲原则。同时智慧是不自私的,像保罗说的,“无论如何,总要救些人”(林前9:22)。
3. 关于言语――恩典的言语(6节)。“你们的言语常常带着和气……,用盐调和。”
(1)
基督徒的言语很重要,愿主赐给我们那“受教者的舌头”(赛50:4),使我们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,帮助软弱的人,扶起跌倒的人,安慰忧愁的人,引领迷路的人归回羊群。
(2) 言语常常带着和气。“和气”在原文是“恩典”的意思,就是说,说的话常常在恩典之中。怎样才能说恩典的话?诗45:2,
“祢比世人更美,在祢嘴里满有恩惠”。我们若与主常常亲近,我们的言语渐渐也能带着恩典。这样是听到的人得到益处。信徒与外人交往并跟他们说话时,要用温柔和顺的言语,使他们听了悦耳。箴言15:23说,“口善应付,自觉喜乐;话合其时,何等美好”。
(3) 言语用盐调和。
a. 在旧约律法时,盐是用于献祭(利2:13,凡献给神的,都要用盐调和)。照样,我们所说的话,也是献给神的。
b.
盐有防腐的作用。言语带着盐,表示“污秽的言语,一句不可出口”(弗4:29),“淫词,妄语都不相宜”(弗5:4),不说背后论断人的话,闲话,没有意义的话,粗话等等。
c.
盐使食物有味道。人最不喜欢听的是虚假,千篇一律的说教。劝人的话必须是诚实的,有意味,言之有物的话,令人深思。信徒的言语不该淡薄,应该有味,使人愿意听。当我们与人个别谈道时,要根据对方具体情形,知道各人的思想和态度,将福音真理讲得合宜。福音的中心只有一个,就是耶稣基督,但各人可以藉着不同的途径接近基督。求主赐给我们智慧领人归主。
四、 背诵经文:(4:5-6)
你们要爱惜光阴,用智慧与外人交往。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,好像用盐调和,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。
<上一章>
<目录>
<下一章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