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太福音概要
徐兴言长老
二十 耶稣行走在加利利(14:1-36)
一、引言
1.马太福音中有耶稣五个主要讲论,每个讲论都有类似的结语:“耶稣说完了这些话(比喻)”(7:28;11:1;13:53;19:1;26:1)。第13章天国的比喻是第三个讲论。第53
节说,“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,就离开那里”。接着下面四章(14-17章)是与这个讲论相配合的叙事。
2.第14-17章将会记载关于天国在地上的施行时,主耶稣所遇到的拦阻和反对,以及祂开始扩展祂的服事。第14章描述耶稣伟大的工作,显明祂不但是天国的王,也是创造的主。这章记载耶稣在犹太地的工作,到第15章看到,祂的服事扩大到外邦人的地方,因为祂是万有的主。
二、 拿撒勒人厌弃耶稣(13:53-58)
1.耶稣讲完了天国的比喻,就离开海边,来到自己的家乡拿撒勒。照神的安排,福音先传给犹太人,后传给外邦人。在犹太人当中,耶稣先传给自己的家乡,可是拿撒勒人拒绝祂。正如
约1:11所说,“祂到自己的地方来,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”。
2.拿撒勒人厌弃耶稣的原因:
(1) 耶稣没有受过高等教育,没有跟拉比学习过,怎么有智慧,行异能呢?他们不知道,“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”。
(2)
耶稣家境贫寒,出身卑微,父母和弟弟,妹妹也很平凡。他们却不去想,祂父母是大卫王的后代,是敬畏神的义人。但是“耶和华不像人看人,人是看外貌,耶和华是看内心”(撒上16:7)。
(3)
耶稣的出生和环境正是应验先知以赛亚的预言:“祂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,像根出於干地,祂无佳形美容,我们看见祂的时候,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祂”(赛53:2)。人厌弃祂,却是神所拣选所宝贵的(彼前2:4)。
三、 施洗约翰被希律杀害(14:1-12)
1.施洗约翰是耶稣的先锋,为基督预备道路。第11章说到他被囚,第14章说到他被杀。施洗约翰一生辛勤工作,不但深得犹太全地人民的爱戴,甚至也得到当时的统治者希律王的好感。希律时常请他去王宫讲道,并且多方照顾他。可是他被监禁,至终被杀。为什么?因为他忠贞,这是约翰一生为人的特色。
2.施洗约翰被囚禁的原因
(1)
他对神忠贞,神给他的使命之一,就是叫人悔改,迎接弥赛亚的到来。所以他斥责罪恶,毫不留情地斥责犹太人的领袖(太3:5-7,他痛斥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为毒蛇的种类)。当他看见希律行了不法的事,娶了他弟弟的妻子希罗底为妻时(当时他弟弟仍在世),他仍然直率地指责希律,“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”。为了神的使命,他不怕付出任何的代价。
(2)
他对人忠贞。斥责罪恶是一项伟大的使命,因为能给罪人和社会带来益处。如果有了错误而受指责的人,肯谦卑接受和悔改,必定蒙福。可是斥责罪恶,也是一项痛苦的使命,因为堕落的人性,不喜欢听责备的话,反而要报复指责他的人。约翰知道斥责希律的后果,但是为了真心回报希律的厚待,他决心忠贞于希律的友谊,为此愿付出生命的代价。施洗约翰不愧是“时代的先知”。
3.希律王和施洗约翰。约翰被杀;是出于人意料之外,也是希律本人始料未及的。在当时罗马委派的统治者中,很少有人像希律这样善待神的仆人的。从马可福音的记载,他对约翰的态度是:“知道他是义人,是圣人,敬畏他,保护他,听他讲论,就多照着行,并且乐意听他”(可6:20)。
4.希律并不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,可是他没有离开罪,强娶他弟弟的妻子,听到责备的话,就将约翰下入狱中,及至希罗底利用他在众人面前失言的机会,利用他的手,终于将约翰杀害了。这给我们看到,罪人若受责备而不悔改,必会变本加厉的犯罪,以致毁灭自己。
5.希罗底是一个邪恶的女人,不但道德败坏,而且阴险毒辣,对神的仆人极其仇恨,竟然唆使女儿向希律要施洗约翰的人头,这是何等邪恶的母亲!
6.希律能除掉施洗约翰的身体,却无法除去自己良心中的不安。当他听见耶稣的名声四扬,他就说,这是“施洗约翰从死里复活了”。所以一切犯罪不悔改的人,都是疑神疑鬼,心灵没有片刻安宁的。
四、 耶稣叫五千人吃饱(14:13-21)
1.耶稣用五饼二鱼叫五千人吃饱的神迹,在四卷福音书都有记载。这证明:耶稣不但是天国的王,弥赛亚,也是创造万物之主,祂创造物质,掌管物质,超越物质。
2.神迹的背景:
(1) 行神迹的地点:在旷野。路9:10记载,在伯赛大城外的旷野。
(2) 行神迹的时间:施洗约翰被杀后不久,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(约6:4),正是早春的时候,地上有青草,群众可以坐下。行神迹是在耶稣受死前一年。
(3)
群众的困苦和渴望。施洗约翰被杀,对以色列人产生极大的震动。他们失去了一位敬仰的先知,现在只剩下耶稣,所以他们从四面八方来跟随耶稣,使得耶稣和门徒的工作更加忙碌。因此耶稣打算带门徒去旷野歇一歇。主耶稣不但看重工作,也看重身体。身体休息好了,体力恢复,才能把工作作好。
(4)
耶稣内心伤痛。第13节说,“耶稣听见了,……退到野地去。”祂听见约翰被杀,心灵十分痛苦和悲伤,因为祂比任何人认识约翰,爱惜约翰。所以,祂退到野地,不只是为了身体的需要,也是为了心灵的需要。
3.行神迹的原因:
(1)
祂怜悯众人(14节)。耶稣退到野地为了身体和心灵的需要。然而当祂看到许多的人,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,祂就怜悯他们。“怜悯”是这个神迹的中心思想。怜悯的意思是,出自内心对有极大需要的人们同情和关怀的流露。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,而放下自己的需要;为了安慰别人的痛苦,而忘记自己的痛苦。耶稣是有怜悯,有恩典的神。
(2) 教导门徒怎样服事。
a.
存怜悯的心。门徒看见这么多的人要吃,叫耶稣让众人散开,自己找东西吃。他们不够怜悯。服事会遇到困难,若缺少怜悯的心,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了(让他们自行负责解决吧)。
b. 服事的中心是叫众人吃饱(身体的食物,灵性的食物)。
c. 门徒的使命就是满足众人的需要。耶稣说,“你们给他们吃吧”!
d. 一切需要都可以从主得到。服事的人虽然两手空空,什么都没有,但主是丰富的,祂会供应我们的需要。
e. 将自己交给主,让主使用。当主耶稣拿起五饼,二鱼祝谢,掰开,递给门徒,门徒又递给众人。结果五千人都吃,并且吃饱了,还剩下十二篮子零碎。
f. 主耶稣赐福给我们,是要我们成为别人的祝福。当我们成了别人的祝福后,祂还要将新的福分赐给我们。所以属灵的福分不能独享,若是独享,福分就中止了。
g. 恩典不要浪费。门徒将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,白白得来,也要珍惜。
五、 耶稣在水面上行走(14:22-36)
1.上段经文记载耶稣用五饼二鱼叫五千人吃饱的神迹,显明祂是创造的主,掌管物质;这段经文记载耶稣在黑夜风暴中,在水面上,向门徒走去的神迹,显明祂是万有的主,掌管大自然。
2.这个神迹紧接在耶稣叫五千人吃饱的神迹之后。第22节,“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,先渡到那边去。”耶稣催门徒上船,说明当时门徒的情绪兴奋激动,热情的群众要强迫耶稣作王。但这不是耶稣作王的时候,所以主不得不催促门徒与群众隔开。
3.耶稣独自一人上山祷告,一方面与父有亲密的交通,愿意体贴神的心意;另一方面,也为门徒祷告,在风暴中不失去信心,遵行神的旨意。耶稣是我们祷告的典范。从祂的祷告可以看到几个特点:第一,是夜间的祷告;第二,是长的祷告;第三,是忙碌一整天之后的祷告;第四,是工作有成效之时的祷告;第五,是独自一人的祷告。这五个特点,是一般信徒祷告生活最容易疏忽的。
4.门徒在渡海途中,辛苦摇橹,风浪又大。忽然看见一个形影在海面上行走,他们以为是鬼怪,又害怕又惊慌,却不知这形影便是主耶稣。更奇妙的是,主耶稣还能使彼得也在海面上行走。但彼得因小信,一度几乎沉下去,耶稣伸手拉住他。他们上了船,风就止住了。门徒看到这么奇妙的神迹,不禁拜祂说,祢真是神的儿子!
5.这个神迹给我们的教训:
(1)
神有时允许风暴临到我们,为了我们得益处。在圣经中,可以看到两种风暴,一种是管教我们的风暴。比如约拿不顺服神,以致神藉着风暴来纠正他,叫他去尼尼微传福音(约拿书第1章)。一种是帮助我们,使我们完全的风暴。比如此处门徒在风暴中经过试验,变得更完全。很多基督徒认为顺服神的旨意之后,就一切平安,但神的意思不是这样。祂要我们经过风浪,生命成长。
(2)
耶稣基督在天上作大祭司为我们祈求(罗8:34)。祂体恤我们的难处,给我们有勇气去经受风暴,遵行神的旨意,信心坚固。耶稣为我们祷告,我们自己也要祷告。当彼得在快下沉时,只是用简单的信心呼求:“主阿!救我!”他便立即安全了。
(3) 耶稣在风暴中向我们走来,祂不会撇下我们。神有应许,“你从水中经过,我必与你同在”(赛43:2)。所以遇到难处,不要只看环境,要看到主正临近。
六、 背诵经文:(14:17-19)
"门徒说:“我们这里只有五个饼,两条鱼。”耶稣说:“拿过来给我。”於是吩咐众人坐在草地上,就拿着这五个饼、两条鱼,望着天祝福,擘开饼,递给门徒,门徒又递给众人。"
<上一章> <目录>
<下一章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