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太福音概要
徐兴言长老
二十一 恩典临到外邦人(15:1-39)
一、引言
第十三章撒种的比喻说到,耶稣在不同的田地上(人的心田)撒种(神的道)。撒在好土的,就有收成。好土指甘心乐意接受神的道的人,包括犹太人,外邦人。第十四节,耶稣行走在加利利,在犹太人中服事;第十五章说到,耶稣退到外邦人的地方,服事外邦人,使相信的人成为天国之子。这位天国的王虽然受人弃绝,仍存怜悯的心服事众人。
二、 耶稣责备法利赛人重外表不重内心(1-20节)
1.法利赛人和文士责问耶稣(1-2节)
(1)
法利赛人和文士是有学问的宗教领袖,他们从耶路撒冷来责问耶稣,不是因为主的教导有任何错误,也不是因为主耶稣的生活行为有任何过失,他们乃是因为看到耶稣的门徒犯了古人的遗传,饭前没有洗手。
(2) 所谓饭前洗手的遗传,目的不是为了清洁卫生,而是犹太人古代所遗传下来的一种规矩。他们认为饭前洗手,能使人清洁,若是不洗,便是不圣洁,不蒙神喜悦。
(3) 他们还认为每天在街市上要与外邦人接触,外邦人是污秽的,饭前若不洗手,便会将污秽连同食物一起吃入肚腹之中。可见他们对古人的遗传是多么重视。
2.主耶稣的答复(3-11节)
(1) “遗传”通常都披上“敬虔”
的外衣,因此注重遗传的人,不但很难察觉自己的错误,并且还以这外表的敬虔为荣,这种人也容易得人的称赞。所以耶稣一面指正法利赛人,一面也向门徒和众人指出追求敬虔的真正方向。第3-9节是耶稣对维护遗传者的答复。
(2) 耶稣指出他们错误的根源(3节)
a.
耶稣并不是全盘否定遗传,祂所反对的乃是,他们把遗传的价值估计得太高。所以祂提醒他们说,“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,犯神的诫命呢?”“古人的遗传”与“神的诫命”那个重要呢?
b.
遗传是指后人对律法诫命的解释和应用。犹太人认为极有权柄,甚至犹太人的经典(Talmud)说,“古人的教训比先知的话更具权威。”可是耶稣指出,遗传不过是“人的吩咐”(可7:7)。这些吩咐,虽然有其价值和贡献,仍然受人的软弱和时代背景的限制。
c. 人的吩咐是有时间性和局限性,神的话和诫命却是永不改变的真理。今天在基督教也有这样的偏向,教会有些规矩重于神的话和诫命。
(3) 耶稣指出错误的实例(4-6节)
a. 耶稣为了具体说明问题,从众多错误的遗传中,举出一个实例-供养父母,来指正他们。
b. 这个实例是神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:要孝敬父母,儿女有供养父母的责任。但遗传有一条却说,“我所当奉给你的,已经作了供献,他就可以不孝敬供养父母。”
c.
“奉给”指一切应向父母供给的;“供献”指是献给神的。古人的遗传允许:当人宣告他某一部分金钱和财产奉献给神后,“遗传”便容许这人以后不再奉养父母了。其实所献给神的,只是宣告,并没有真的拿出来(还留在自己手里),结果他不奉养父母,就心安理得了。
d. 耶稣说,“这就是你们藉着遗传,废了神的诫命”。从这例子看到,“遗传”可以披上敬虔的外衣,实际上却违背了神的心意,成了逃避供养父母的藉口。
(4) 耶稣指出错误的后果(7-9节)
a.
对自己-成了假冒为善的人。耶稣引用以赛亚的预言(赛29:13),指出这种人嘴唇亲近神,内心却远离神,信仰生活只不过是一些外表的仪式和动作,失去人与神应有的关系。
b. 对别人-这种人“将人的吩咐当作真理教导人”,不是将人引到神面前,乃是引到“教规”当中,引入信仰的歧途。
c. 对神-成了心远离神的人。神要我们把心给祂,不只是口头上的事奉,而是要从心里相信,从心里顺服,从心里奉献,从心里敬拜。这才是神所喜悦的。
(5)
耶稣对众人的教导(10-11节)。祂提醒众人,“入口的不能污秽人,出口的乃能污秽人。”意思是罪不是来自食物,乃是来自内心。换句话说,在追求圣洁时,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里面(内心与生命),而不是放在外表的形式上。但是人的天性是注重外表,忽视内在,所以耶稣提醒他们,“你们要听,也要明白。”
3.耶稣对众人的教导(12-20节)
(1) 门徒对主的教训感到困惑,彼得向主求问:请将这比喻讲给我们听。可以看出他们对真理的爱慕和认真。主耶稣因此在本段经文予以更清楚的解释。
(2)
论法利赛人(13,14节)。主说,”凡栽种的物,若不是我天父栽种的,必要拔出来”。“栽种的物”指一切与信仰有关的教训和人(信徒,传道人)。这些人和教训都必须是天父栽种的(出于神的心意)。人可以精心经营(浇灌,照顾),但不可任意修改。若是不然,至终要拔出来。
(3) 论污秽之源(17-20节)
a. “入口的”乃是人所享用的各样食物,只能暂时留存在人体之内,它的作用只不过於维持人身体的生存,对人生命的道德品质根本不能产生影响。
b.
但是“出口的”,却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恶念,这才污秽人。心是一切恶念的巢穴,是人的天性,没有人能够改的。所以神的话告诉我们,人必须重生,得新生命,从里面来追求圣洁。
c.
耶稣并不反对饭前洗手,祂所反对的只是以人意代替神意。祂要人知道,这些宗教的仪式和规矩,只不过是一种象征,提醒人在敬拜神的时候,要使自己里面实际的光景,能够得神的喜悦。
三、 耶稣称赞迦南妇人的信心(21-31)
1.耶稣不仅教导众人,凡食物都是洁净的,而且祂亲自进入外邦人的地方来实行祂的教导。祂离开以色列地,退到推罗和西顿的境内(外邦人的地方)。犹太人认为外邦人是不洁净的,但耶稣接纳他们,神的恩典和怜悯也要临到外邦人。
2.有一个迦南妇人来求耶稣救她的女儿,赶出她身上的鬼。这个妇人极其痛苦,她的痛苦有两个特点:
(1)
因爱受苦。爱给人带来幸福与喜乐,但是爱也带给人悲哀与痛苦。这个妇人心爱的女儿被鬼附着,使她万分痛苦。她求主救她的女儿,并且她向主祷告说,“主阿......可怜我。”爱使她与女儿一同受苦,甚至是比女儿更深的痛苦。这就是她为女儿代祷的动力。为别人代祷不能缺少爱。
(2)
因信受苦。这个妇人本来是无助无望,落在绝望的痛苦里,当她听见耶稣的事,似乎有了希望,可是却不得其门而入。这种渴望而不可及的痛苦,实在比绝望的痛苦更甚。这是信心熬炼的痛苦。这个妇人有大信心,因此痛苦也更深。
3.主耶稣称赞这个妇人的信心是大的,因为她的信心有以下的特点:
(1)
听道的信。她是因听见耶稣的事,就来求告主(可7:25)。从古至今,圣徒的信心都是从“听”而来的。所不同的是,在圣经的启示没有完成之前,人是因听见神奇妙的作为而信;在圣经完成之后,则是因听见神的话而信了(罗10:17)。
(2) 正确的信。她称耶稣是:“主阿,大卫的子孙,”她知道所信的是谁,她的信心是建立在正确的真理根基上-主耶稣身上。
(3) 活泼的信。这个迦南妇人不但知道耶稣是主,是大卫的子孙,并且一见到耶稣,就向主求告。有了信仰知识,再加上祷告,这样的信心是活的。
(4)
坚强的信。这个妇人信心的路程是艰难的。在开始时,信心没有产生果效,耶稣一言不答;但她不灰心,继续诚恳地来拜主说,主阿!帮助我。还是不见效,主的反应似乎很冷淡。然而信心最后仍是得胜的,因为她坚强的信:
a. 她有志在必得的决心。她紧紧抓住主不放。
b.
她有不凭眼见的智慧。主耶稣似乎不理睬她,但是她相信主是仁慈的;她看见门徒要求主“打发她去吧”,但主没有斥责她,也没有不许她跟在后头,她内心相信主会帮助她的,因此她坚强地信。
(5)
谦卑的信。谦卑是信心的根,愈谦卑,信心愈增长。所以当主宣告:不好拿儿女(以色列人)的饼丢给狗(原文是小狗,即家中养的小宠物,指外邦人)吃时,她不单没生气,反而根据主的话,力争她应有的权利。她说:”主阿,不错,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”、她这样谦卑的态度,立刻得主的称赞:“妇人,你的信心是大的!”主成全她的要求,她的女儿就好了。
四、 耶稣叫四千人吃饱(32-39节))
1.主耶稣在推罗和西顿境内大约没有停留多久,就去到低加波利地区(参见可7:31)。低加波利是在加利利海的东南方,它包括了十座联盟的城市,罗马人授权给他们铸造自己的钱币,设立自己的法庭,这主要是外邦人的区域。主耶稣怎样满足犹太人的需要,同样地,祂也要满足外邦人的需要。祂叫四千人吃饱便是其中一个例子。祂要藉着这件神迹,教导门徒突破狭隘的民族观念。
2.这个神迹与叫五千人吃饱的神迹有许多相似之处,但是两次不同的事件。这两个神迹不同之处:
(1) 这次神迹受益的男丁是四千人,他们与主同在有三天之久;但五饼二鱼的神迹,受益的男丁是五千人,他们与主同在只有一天。
(2) 这次神迹单纯出于主的怜悯;而上次神迹除了主的怜悯,还有一个目的,就是主耶稣要试验和训练门徒。
(3) 这次主用七饼几条小鱼行神迹;但上次却以五饼二鱼行神迹。
(4) 这次剩下的零碎装满了七个筐子(大筐);但上次的零碎却是装了十二个篮子(小的)。
(5) 这次的群众有大批的外邦人,上次的群众却是以犹太人为主。
(6) 这次耶稣行神迹在加利利海的东边,上次却是在加利利海的西边。
3.这个神迹的特点
(1) 这些群众的心很渴慕,他们连续三天忍饥挨饿地听道,这样的精神很宝贵。
(2)
看到主耶稣的怜悯和爱。祂以爱待人。第一,祂了解人的需要,知道他们“也没有吃的了”;第二,祂为别人着想,祂没有想到自己疲累,只是挂念别人“饿着回家,恐怕在路上困乏”;第三,祂以行动帮助人。爱不只是思想和言语,更是实际行动,解除人的难处,为群众预备肉身的饭食。
(3) 门徒的反应迟钝,他们说,“在这野地里,从那里能得饼叫这些人吃饱呢?”他们虽然多次看到神迹,但面临难处时,又是迟钝和健忘。我们岂不也是一样吗?
4.这个神迹的结果。第37节说,“众人都吃,并且吃饱了,收拾剩下的零碎,装满了七个筐子”。耶稣满足了众人的需要。
五、 这章圣经给我们的属灵教训
1.通常真理的敌人是那些宗教人士,他们按照人的传统生活,使人看不见神话语中的真理。
2.我们必须小心不落入只在口头上形式化的敬拜,而是要有真正出自内心的敬拜。
3.如果我们注重里面的属灵实际,我们外面就会活出神所要的生活。真正的圣洁来自内心。
4.我们不能把基督局限在某一个国家或民族中,福音的传讲先是犹太人,后是外邦人。但今天的福音是给所有国家的每个人,“凡求告主名的,就必得救”。
六、 背诵经文:(15:8-9)
"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,心却远离我;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,所以拜我也是枉然。"
<上一章> <目录>
<下一章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