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太福音概要
徐兴言长老
二十二 教会的启示(16:1-28)
一、引言
1.第十四,十五章说到主耶稣在犹太人和外邦人中的服事,祂医治病人,行神迹。众人听到祂的教训,看到祂所行的,都希奇,就归荣耀给神。但是犹太人的领袖仍仍然不信,极力抵挡主耶稣。第十六章,他们试探耶稣,要祂显天上的神迹。
2.第十六章也是主在事奉工作上一个转折点。祂第一次提到教会(18节),并且公开的说到祂将要受苦受死。祂开始为祂的被捉拿,受死和复活预备门徒,好使他们在祂不在地上时,仍然将福音传开。
二、 本章经文可分以下段落
A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求显神迹(1-4节)
B防备他们的酵(5-12节)
C彼得认耶稣为基督(13-20节)
D十字架的真理(21-28节)
三、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求显神迹(1-4节)
1.一个不信的要求
(1)
在当时法利赛人是属传统的一派,撒都该人是属自由开放的一派。为了堵住耶稣的口,两个本来敌对的党派,竟然联手起来对付耶稣。他们联合起来试探耶稣: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们看,他们就相信祂是基督。
(2)
他们外表谦虚,内心不信。他们好像并不否定耶稣的神迹,只是觉得这些神迹都是地上的(医病,赶鬼,叫多人吃饱等)。他们希望主能行一些发生在天上的神迹,比如日月半空停止,天上有大声音等等,他们就满足了。可是他们的动机是出于不信的恶心。如果主按他们要求行了,他们还会有理由不信;如果主不按他们的要求行,他们就有把柄诽谤耶稣,陷耶稣于不义。这便是“试探”。
2.耶稣的回答
(1)
主藉着他们能“分辨天上的起色”(预测天气的能力),来指出他们的错误。他们预测天气的阴晴好坏,是因为留心观察大自然呈现的信号(气色),并且分析所观察的结果,得出正确的结论。为什么不用同样的态度来认识耶稣呢?
(2)
神迹是什么意思?神迹其实不仅仅是指奇迹或者一种能力的证明。它是一个记号,让人可以透过它去承认某一个人的身分。神迹不是给故意不信的人,乃是把一个更加坚信的心给相信的人。
(3)
主在地上行的神迹已经够多了。为什么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不能分辨呢?原因乃是因为他们既不留心观察,也不肯客观地去分析,他们是顽固不化,不是不能信,乃是不肯信,如果他们肯谦虚受教,他们就有福了。
(4)
主耶稣没有按他们所要求的从天上显个神迹,祂却应许将一个最大的神迹(约拿的神迹)给世人看。约拿的神迹乃是指祂要为罪人死,并且死后三日复活的神迹。这是主对一个邪恶淫乱世代的答案。“邪恶”乃是指人的罪恶;“淫乱”乃是指世人对神的不信不忠。这样的世代要将耶稣处死,但耶稣的爱不改变,藉着死将人从罪恶中救出来,并且自己还要从死里复活,将新的生命赐给悔改相信主的人。
四、 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(5-12节)
1.主耶稣虽然离开了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,但是他们信仰的错误会继续在人心中活动,甚至会渗入门徒中间,因此耶稣提醒门徒要谨慎防备。
2.在圣经中,酵一直是指罪恶和错误教训,在初出现时似乎无关紧要,但一旦接触就会渗入,在暗中起影响,直到整个人或团体受它控制。主耶稣在圣经中要门徒谨防三种酵,免得信徒和教会变质。
(1) 法利赛人的酵。他们的教训是:注重行为和仪文,看重人的传统过于圣经的真理。使人误将道德修养代替人与神的关系。
(2) 撒都该人的酵。他们的教训是:标榜人性的完美;不信天使,灵魂,复活,天堂和地狱等超自然的事物,高举理智的理论。
(3) 希律的酵。他的教训是:人生的目的是享乐,注重物欲的追求。
3.门徒不领会主耶稣的警告,却以为是他们没有带饼的缘故,受到主的责备。为什么门徒灵性那么迟钝?有两个原因:
(1)
表面的原因:内心有咎。因为主与门徒要渡到加利利海东岸,或许门徒匆忙之间忘了带饼,所以当主一提及酵的时候,他们心虚,立刻以为主责备他们忘了带饼。其实主对这些小事并不在意。
(2) 深处的原因:小信(8节)。因为经过两次叫几千人吃饱的神迹以后,他们的信心仍然很小。原因:
a. 不明白主的作为(9节)。不去深入思想神迹的意义和目的,以致遇到难处,仍然看环境靠自己,不去看主。
b.
不记得主的作为(9-10节)。门徒记得两次神迹剩下的零碎有多少,却不记得主行神迹的大能,祂可以满足人的需要。主怎么会因他们忘了带饼而责备他们?让我们对主的作为要明白,要记得,在属灵的悟性上经常操练。
五、 彼得认耶稣为基督(13-20节)
1.第13节,耶稣带祂的门徒到外邦人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区域,它位于以色列北部,离耶路撒冷约二百公里,这个区域有多种宗教,彼得就是在这种外邦人的迷信环境中,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,是基督。这是一件令人希奇的事。
2.在这个地方,主耶稣问门徒一个重要的问题,题目是“我是谁?”当门徒(以彼得为代表)给了正确的答案,耶稣就将另外两个重要的真理启示他们。这两个真理:一个是教会的真理(13-20节);另一个是十字架的真理(21-28节)。
3.对门徒的测验(13-17节)
(1) 耶稣问的是:“我人子是谁?”这问题人们议论了很久,但至今仍未有确定的答案。主是以两种方式来问:
a. “人说我人子是谁?”耶稣要门徒了解世人对祂的认识。今天的基督徒也当经常了解世人对主的看法,一方面不要受他们的影响,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有效地帮助他们。
b.
“你们说我是谁?”耶稣更要知道门徒自己对祂的认识。门徒跟随耶稣,如果不认识耶稣是谁,怎能跟随呢?“耶稣是谁?”这问题是每个基督徒个人要回答的,不能由其他人代答。
(2)
世人的答案,有的说是施洗约翰,是以利亚,有的说是耶利米或先知中的一位。从这里看到,当时的人对耶稣是谁这个问题,也是分歧不一致的。不过他们有一共同之处,就是把耶稣看作历史上的一位属灵伟人,再次临到人间了。他们对耶稣的评价很高,但却是片面的真理。事实上,片面的真理,不但是肤浅的,也是错误的,尤其关于耶稣的真理,若是错误了,造成的损害是严重的,是关系到永生和永死的问题。
(3) 门徒的答案。彼得的答案虽然简短,却是相当深入和完美地见证了主耶稣。
a. 是基督。这是耶稣的职分。祂是神差来的弥赛亚,是犹太人的救星,也是世界的救主,万王之王。
b.
是永生神的儿子。这是耶稣的身位。彼得知道耶稣是人子,也是神子。祂有神性,也有人性。祂是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。主耶稣不但是完美的人,更是全能永活的神,配受一切人的敬拜。
c. 彼得怎能对主耶稣有如此正确和深入的认识?主说: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。意思是:不是从人的思想,研究,分析得来的认识,乃是“天上的父指示的”。
(4) 为什么“耶稣是谁”这个问题这么重要?
a.
是信仰的中心问题。耶稣的一切教训都是围绕祂自己说的,也是以叫人相信祂为最终的目的。其他的宗教给人一些作人的道理;主乃是藉着祂的真理,将祂自己(基督,神的儿子)给人。一个传道人若不是讲基督,讲神的儿子,便没有道理可讲了。
b. 是决定永生永死问题。约17:3,耶稣说:“认识祢独一的真神,并且认识祢所差来的耶稣基督,这就是永生。”没有什么问题比认识基督更要紧。
c. 是一个解决疑难的问题。基督徒的许多痛苦失败,都是因为忘记了自己所信的耶稣是谁;保罗之所以能忠心到底,因为知道所信的是谁(提後1:12)。
4.启示教会的真理(18-20节)
(1)
当彼得正确的回答“耶稣是谁”后,主对他说:“我还要告诉你…我要把我的教会…”。这说出,当一个基督徒认识耶稣以后,就当进一步认识教会。或者说,只有认识耶稣基督之后,才能认识教会,生命才能长大。
(2) 在这段经文,主将教会的五大特点启示出来:
a. 教会的归属。主说,“我的教会”,因此教会不是属于任何人的,是单单属于主的。按希腊文的原意,“教会”这词是“被召出to call
out”的意思,即耶稣以祂的救恩所召出来的一群人。所以这字的重点是人,不是一栋建筑物。被召出来的这群人要成为;
(i) 基督的身体 ——一个彰显基督生命的团体(弗1:23)
(ii) 基督的新妇——一个彰显神人相爱的团体(弗5:22-23)
(iii) 神的殿——是地上“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”(弗2:22)
(iv) 神的家——是神与属祂的人,共同享受安息的所在(提前3:15)
(v) 神的国——是神在世上(撒但作王的地方)彰显祂权能的团体
b.
教会的根基。主耶稣对彼得说,“你是彼得,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。”有人认为彼得是教会的根基。其实在这里,主一面称赞彼得,一面将教会的真理启示给他。这“根基”是谁?有两种说话都是正确的。
(i)
是耶稣基督,在旧约圣经中,磐石是神的一个象征,“耶和华是我们的磐石,我的山寨”(诗18:2)。到了新约也明说,“那已经立好的根基,就是耶稣基督,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”。(林前3:11)
(ii)
是彼得的信仰。即耶稣“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儿子。”这也是基督徒的共同信仰,这信就是“磐石”,坚固永不动摇。圣经也说,教会是“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”(弗2:19),这是指当时使徒和先知所传的耶稣基督的教训,不是指使徒和先知本人。
c.
教会的建造。主说,“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……”,可见,主是建造的人,信徒不是建造者,而是被建造的材料,信徒乃像活石,被建造成为灵宫(彼前2:5),信徒在建造的过程中也被建造。有人以建立教会者自居,那是自高自大。
d.
教会的能力。主说,“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她(教会)”。“权柄”,原文作“门”。在圣经,“门”这字代表权柄和能力。“阴间的门”象征死亡和撒但的权势,耶稣基督藉着祂的死和复活战胜死亡,因此死亡和撒但也无法胜过属基督的教会。
e.
教会的权柄。主说,“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(彼得)”。所谓“钥匙”乃是指“开”和“关”的权柄而言。彼得是当时使徒的代表。当时彼得运用主给的权柄,向犹太人和外邦人打开信道的门,引他们信基督。虽然钥匙单给彼得一人,实际上祂也是给了整个教会(太18:18)。此外,钥匙也有“捆绑”和“释放“的意思,就是禁止和允许,也就是说,教会按照神的旨意在地上所作的事,必得着天上的印证,得神的喜悦和扶持。教会所得的权柄是多么荣耀啊!
六、 十字架的真理(21-28节)
1.当门徒认识耶稣是基督,是神的儿子以后,主耶稣向他们启示两个重要的真理:教会和十字架。这两件事密切相关。建造教会的工作虽是极其荣耀,但是经过的路,却是需要付上极大的代价。这是一条十字架的路。
2.主耶稣向门徒启示了教会的真理后,就将十字架的信息传给他们:“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,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,并且被杀,第三日复活”(21节)。
3.十字架的奇妙。门徒对十字架的启示难以接受,甚至彼得一听见就拉着主,劝祂“万不可如此”,很明显,他们没有留意到耶稣所说的“第三日复活”。门徒不能接受十字架,因为他们只看到受苦,死亡,没有看见复活;只看到十字架是羞辱,痛苦,没有看到十字架是奇妙的,荣耀的。神得荣耀,人蒙恩典。
4.从耶稣的宣告可以看出,主对十字架的苦难,早已预知得十分清楚。祂预知受苦的地点(耶路撒冷);来源(从长老,祭司长,文士而来);严重程度(许多的苦,并且被杀);时间(即将临到)。他虽然预知,却说,祂“必须”上耶路撒冷去。为什么?因为爱。祂爱神,甘心乐意遵行神的旨意;祂爱人,愿意为人舍命赎罪。
5.十字架的道理不容易被人了解的原因:
(1)
人性的软弱。在人看来,受苦,被杀是耻辱,是弱者的表现;明知受苦却不躲避,是愚者的行为,这两点都不是人性所喜欢的。所以“十字架的道理,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”(林前1:18)。但是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,十字架正是神智慧与大能的杰作。因为藉着十字架,神为人成全了永远的救恩,败坏了掌死权的魔鬼。
(2)
撒但的阻扰,撒但害怕十字架,千方百计地阻扰耶稣上十字架,他曾在耶稣开始出来工作时,试探耶稣,拦阻祂走向十字架的路。现在当耶稣的工作即将完成时,又利用祂爱的门徒彼得来阻止耶稣上十字架。主看出他的诡计,所以主对彼得说,“撒但,退我后边去吧!”主不是说彼得是撒但,而是说他被撒但利用。主不容让人情和撒但有可趁的机会。
6.十字架的呼召(24-28节)。主自己走十字架的路,祂呼召门徒也要走十字架的路。这个呼召值得我们深思和领悟,并且答应这个呼召。
(1) 一个自由选择的呼召。耶稣说,“若有人……”,愿否背十字架,是每个基督徒自由的选择的权利,主绝不勉强。
(2)
一个舍己的呼召。“自己”是十字架最大的仇敌。“自己”是什么?主解释说,就是“自己的生命”,或作“魂的生命”,即自己的天性(性格,亦称肉体)。所以走十字架道路的人,不要把这个“己”当作宝贝,迁就它,体贴它。
(3)
一个受苦的呼召。“背起十字架”意味着逼迫,痛苦,死亡。而且是“背起他的十字架”,不是别人可以代替的,也就是说,这种痛苦是没有人能体会的。但是这“至暂至轻的苦楚,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”(林后4:17)
(4)
一个若失实得的呼召。“凡要救自己生命的,必丧掉生命;凡为我丧掉生命的,必得着生命”(25节)。为主舍去一些,看来好像损失,其实是从主真正得着。为主活着,虽死犹生,且是至终永生。
(5)
一个荣耀的呼召。主耶稣说,人子要在父的荣耀里降临,祂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(审判)各人(27节)。今天跟随主走十字架的路的人,将来有一天必定有分於耶稣基督的荣耀。
七、 背诵经文:(16:24,25)
於是耶稣对门徒说:“若有人要跟从我,就当舍己,背起他的十字架,来跟从我。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,必丧掉生命;凡为我丧掉生命的,必得着生命。”
<上一章> <目录>
<下一章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