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太福音概要
徐兴言长老
二十三 耶稣登山变像(17:1-27)
一、引言
1.三本福音书(马太,马可,路加)都记载耶稣登山变像,并且都是紧接着主耶稣的应许之后。主耶稣应许:“有人在没尝死味之前,必看见人子降临在祂的国里(或必要看见神的国)”(太16:28
;可9:1;路9:27)。当主耶稣向门徒启示十字架的真理,门徒们不免满了困惑和疑惧。耶稣体恤同情门徒的感受,祂要将十字架后面的荣耀,预先给他们看,使他们预尝将来永世的荣耀。
2.不仅如此,彼得当时身临其境,当他在彼後1:16讲述此事时,他说,这是关于耶稣基督的大能彰显和祂降临的事,因着亲眼见过祂的威荣,就知道先知的预言是确实的。耶稣登山变像是祂后来得荣耀的样本,使门徒不致於因耶稣将要受苦受死而气馁,反倒信心坚固。
二、 本章经文可分为三个段落:
A耶稣登山变像的荣耀(1-13节)
B山下门徒的小信和失败(14-23节)
C从鱼口得税银(24-27节)
三、 耶稣登山变像的荣耀(1-13节)
1.耶稣带着彼得,雅各,约翰登上高山,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。为什么耶稣只带三个门徒上山,而将其他九个门徒撇在山下?或许主给他们三个更多的托付,他们更需要扶助。彼得是建立教会的先锋,约翰是启示录的作者,雅各则是第一个为主殉道的人。所以他们山上的经历,不但是恩典,更是主给的责任和训练,为的使他们更好的为主活,更有力地为主工作,绝不是他们高过其他的门徒。
2.福音书记载耶稣有三次只带彼得,约翰,雅各行动。一次是登山变像(太17:1),一次是叫睚鲁的女儿复活(路9:51),一次是在客西马尼园祈祷时。在登山变像时,摩西和以利亚与耶稣谈论耶稣去世的事(路9:31)。在客西马尼的祈祷是在耶稣钉十字架受死的前夕。这三次的经历都是与死亡有关的经历。作基督的门徒要有面对死亡的经历。
3.耶稣在门徒面前变了形像,脸面亮如日头,衣裳洁白如光。变像,英文作transfigure,形容一种外表和内在的改变,比如一只毛毛虫蜕变为一只蝴蝶。主耶稣的荣耀并不是外表的,而是从里面放射出来的荣光。当祂允许祂的荣耀发出光辉,光辉就从内向外发出,使外表产生改变。
4.腓立比书论到耶稣降世为人,取了奴仆的形像,显出祂的谦卑(腓2:7);这里说到祂登山变像,显出祂神性的形像和荣耀。对基督徒说,罗12:2,我们信主之后要心意更新而变化,这也是里面真正的改变。
5.在山上忽然有摩西,以利亚显现,同耶稣说话。他们与耶稣谈论的是耶稣去世的事(路9:30-31),也就是耶稣的死,耶稣钉十字架。因为他们知道这是神救赎大工最重要的事。摩西代表律法,律法的目的使人知罪,“引人到基督那里,使我们因信称义”(加3:24)。以利亚代表先知,预备人的心归向主。现在主耶稣将要受死,成功救赎大工,摩西和以利亚所代表的律法和先知,都要在耶稣基督里成全。
6.彼得的错误。彼得见到山上荣耀的异象,非常兴奋,就对耶稣说,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,为耶稣,摩西,以利亚,一人一个。可是究竟他在说些什么?连他自己也不知道。
7.彼得正说话之间,天上有声音说,“这是我的爱子,我所喜悦的,你们要听祂”。天上的声音很清楚说了三点;第一,耶稣是神的儿子;第二,耶稣是神所爱所喜悦的;第三,要顺从。天上的宣告纠正了彼得的错误。不可将主耶稣与摩西,以利亚同等并列。因为摩西与以利亚只不过是神的仆人,而耶稣却是神的“爱子”。所以神对他们说“要听祂”。基督徒成功蒙福的秘诀,就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听从耶稣基督。
8.门徒的疑问(10-13节)。门徒问耶稣: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?(玛4:5)因为文士根据预言,认为在弥赛亚显现之前,先有以利亚来,现在我们在山上看到,祢就是弥赛亚,已经来了,怎么以利亚没有先来。耶稣说,预言里的以利亚是指施洗约翰说的,他已经来了,但人弃绝他,同样人子来了,也要被人弃绝。
9.耶稣登山变像给我们的教训:
(1) 显明耶稣的身分,祂是神的爱子,是弥赛亚。
(2) 耶稣向我们证明顺服神旨意的结果,最终引向荣耀。先是受苦,然后才是荣耀;先是十字架,然后才是冠冕。我们若与基督一同受苦,将来必分享基督的荣耀。
(3) 神给门徒启示,启示必然要求有回应。正确的回应是:敬拜,敬畏,顺从,全心信靠(不见一人,只见耶稣,8节)。
四、 山下门徒的小信和失败(14-23节)
1.三个门徒与耶稣在山上只有一天的时间,尽管山上享受天上的事多么美好,但主认为目前山下才是祂与门徒经常停留的所在。山上之所以美好,是因以基督为中心;山下之所以混乱,是因为失去基督的同在,有恶者的活动。这山下的情景正是今天世界的写照。主要带领门徒下山,改变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。
2.耶稣和门徒下山到了众人那里,看到一片混乱的景象。一个被鬼附的孩子,被他父亲带到没有上山的门徒那里,请他们将鬼赶出来,可是门徒却不能。
3.这个孩子受到的折磨与痛苦,是从魔鬼来的。这痛苦从小就有,经常闯祸,时时摔倒,一发病就倒地,口吐白沫,身体枯干(见可9:14-22)。魔鬼这样折磨一个弱小的孩童,可见他的凶残,门徒却无力对付。
4.正当这父亲为这孩子感到绝望时,耶稣来了。当祂听见这父亲的报告后,祂深深的感叹,说:“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阿!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?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?”面对这么痛苦的孩童,大家(连门徒在内)在束手无策时,仍是只顾热心辩论,竟然没有一个人对神有信心,来医治孩童。所以主说这是一个不信的世代,实在令祂叹息。
5.主耶稣责备众人和门徒,“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?”为什么总要耶稣亲自同在才能解决难处呢?好像小孩子一直不肯离开妈妈一样。虽然耶稣有时不在,但众人可以将难处交给门徒,门徒可以交给圣灵,难处就可以解决。
6.耶稣虽然斥责众人,但是却怜恤这个可怜的父亲,就医治那孩子。祂斥责那鬼,鬼就出来,从此孩子就痊愈了。“从此”这词表示,就立即痊愈,以后不复发了。
7.这件事教育了门徒。他们问,“我们为什么不能赶出那鬼呢?”他们没有灰心,要找到失败的原因,从失败吸取教训,这是主所喜悦的。
8.耶稣指出门徒失败的原因:“因你们的信心小”。“信心小”或作“不信”,意思是
(1) 依靠过去的方法。过去他们从主得赶鬼的权柄,并且也有赶鬼的经验(6:7-13),因此不凭信心,只凭恩赐和经验,所以失败。
(2)
忽略祷告,没有依靠神的大能。信心是什么?信心就是与主连接,运用神赐的能力。祷告乃是与神连接。有时要加上禁食,才可以对付那更大的难处。禁食是表达谦卑和节制的外在方式,重在内心,不是比祷告更高的方式。(可9:29,只说“非用祷告,这一类的鬼,总不能出来”)。
五、 从鱼口得税银(24-27节)
1.这神迹只记载在马太福音,并且只记载主的吩咐,却没有记载神迹发生的经过。
2.丁税的背景。丁税或作圣殿税,是用作保养维护圣殿和提供宗教礼仪之用。这收丁税的人乃是替圣殿的官长服务(不是交给罗马人的)。这个制度是犹太人根据出埃及时,摩西规定每个二十岁以上的犹太男丁,每年需纳赎银半舍客勒(约为一人两天的工资),用在会幕上而制定的。
3.当收丁税的人来问彼得说,你们的先生(耶稣)不纳丁税吗?彼得未曾征求耶稣的意见,就代替主说,“纳”。很可能彼得和耶稣以往是按期纳税的。但主耶稣之所以纳圣殿税,却不是必须的,因为祂是圣殿的主。可是耶稣还是纳税了,同时也从言语和神迹上教导彼得,使他知道:祂实在是圣殿的主,治理万有的主。
4.耶稣从言语的教导。主用比喻教导彼得说,世上的王既然没有向自己的儿子征税的,那么主耶稣既是神的儿子,当然就不必纳圣殿的丁税了。主又说,因为世人不认识祂,祂不愿因这小事,把软弱的人绊倒了。
5.耶稣从神迹的教导。主教训彼得后,就吩咐他往海边钓鱼,并说在最先钓上来的鱼口中,就发现有一块钱,他可以取来,作他和主纳税之用。
6.这神迹给我们的教训。
(1)
彼得刚刚看见耶稣登山变像的荣耀,也曾宣告耶稣“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儿子”,怎么那么快就答应要纳税,忘记已见过的荣耀,将耶稣,神的儿子,降低到一般犹太人的水平,不去问主,就匆忙答应了。这告诉我们,在一切的事上,我们要将主摆在我们面前,向祂求问。
(2)
这件事叫我们看到主降卑自己,祂是圣殿的主,却因生在律法下,凡事都按律法而行,成全了律法,并且祂还将自己与彼得连在一起,告诉彼得,从鱼口得的钱,拿去给他们,作“你我”的税银。“你我”就是彼得和耶稣。在人看,祂是拿撒勒人耶稣,实际上祂是万有的主。祂虽然高过诸天,却愿意与卑微的人同在。赞美主!
六、 背诵经文:(17:8)
他们举目不见一人,只见耶稣在那里。
<上一章> <目录>
<下一章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