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太福音概要

徐兴言长老

二十四 回转像小孩子(18:1-35)

一、引言

1.第十八章是马太福音中主耶稣的第四个讲论,主题是天国的子民应有的特征。接着,第19-23章是叙事,记载耶稣的一些教训,一些神迹,比喻,回答法利赛人的质疑,以及宣告对他们的审判,显明祂是天国的王。

2.第十八章可以与第十六章相连。第十六章两个主题是国度和教会,第十八章也提到教会,也描述目前天国在地上进行时的要素是什么。

3.这章对天国的子民用的称呼很亲切-小子,小孩子,弟兄,提醒信徒之间彼此的关系,耶稣说话的口气是严肃的,确定的,多次说,“我实在告诉你们”,“我告诉你们”。

二、 本章经文可分为五个段落

A真正的伟大是谦卑(1-4节)

B警告:不要绊倒人(5-9节)

C迷羊的比喻(10-14节)

D如何对待犯罪的弟兄(15-20节)

E关于饶恕的教训(21-35节)

三、 真正的伟大是谦卑(1-4节)

1.第1节的“当时”(at that time)指主耶稣向门徒谈到祂要受苦受死,将来祂要在父的荣耀里降临的时候。当时门徒关心是天国里谁是最大的。他们以为,基督若是天国荣耀的王,那么坐在耶稣的左边右边不是小事,足以见到门徒当时对国度是什么,还不了解,也不关心。

2.耶稣叫一个小孩子来,以小孩子为教材对他们说,“你们若不回转,变成小孩子的样式,断不能进天国。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,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”(3-4节)。“回转”,就是从空想和嫉妒上回头。

3.耶稣要门徒像小孩子,不是像小孩子那样幼稚无知,纯朴无邪,乃是像小孩子那样谦卑,无助,信靠。他们没有成就可以夸口,只有单纯的信心。

4.耶稣告诉门徒,天国不是靠自己的功劳和努力得到的,门徒要改变心态,像小孩子,信靠神,放下一切的争论,真正的谦卑是最大的,因为符合天国的性质。

5.列王记上第三章记载所罗门王向耶和华的祈求,“耶和华我的神阿!如今祢使仆人接续我父亲大卫作王,但我是幼童(小孩子),不知道应当怎样出入。…求你赐我智慧。”他像小孩子在神面前,就蒙恩蒙福,神应许赐给他的超过他所求的。

6.世上的人看谦卑的人是弱者,但是“神阻挡骄傲的人,赐恩给谦卑的人”(彼前5:5)

四、 警告:不要绊倒人(5-9节)

这段经文说到使信徒犯罪的严重性。可分成四小段来领会:

(1) 第一段是祝福(5节),接待一个像小孩子的,就是接待主。这是指接待人当为基督的名接待,不是为那人的名位和财富接待。因他是基督的代表,就当用心接待,不只在饭食,乃是在感情上。这样的接待是很蒙福的。

(2) 第二段是警告(6节)。这里称信徒为“小子little ones”。小子就是因信谦卑接受耶稣基督的人,他们是基督的门徒。耶稣警告,不要使小子跌倒,不要拒绝他们,轻看他们,以致他们犯罪不跟随主了。拒绝他们就是拒绝耶稣。叫人跌倒的,倒不如将自己沉在海里,就不会绊倒人了。

(3) 第三段是对世界宣告祸哉(7节)。世人仇视信徒,用各样方式引诱信徒犯罪,如逼迫,讥诮,轻看等等,他们将绊脚石放在人前,主说,这样的人有祸了,主要审判他们。同时,主也对信徒说,绊倒人的事虽是免不了,但神可以保护他们,搬开这石头,或者叫信徒看见,躲开。

(4) 第四段是教导门徒除去使他们犯罪的事物(8-9节)。耶稣说,“倘若你一只手,或是一只脚叫你跌倒,就砍下来丢掉……。”这些话听起来似乎很夸大,但耶稣的意思是叫我们好好注意,不要绊倒别人,更不要绊倒自己。第8节的“你”这字要留意,因为绊倒你的正是你自己。 我们若是犯了罪,使自己跌倒,不是简单地认罪,然后就没事了,乃是要好好对付,除去一切犯罪的机会,宁可弃掉自己认为很宝贵心爱的东西,也决不可陷在罪里。圣经的原意不是叫我们自残,免得继续犯罪(如赌徒砍断手指来戒赌),因为罪是来自内心。

五、 迷羊的比喻(10-14节)

1.此处说到迷羊的比喻,似乎跟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迷羊的比喻一样,但两个比喻的重点不同。路加福音的是对众人说的,重在主耶稣寻找罪人;而这里的比喻是对门徒说的,重点是不可轻视卑微的基督徒。因为天父的心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(14节)。

2.主耶稣提醒门徒,要小心,不可轻看这小子里的一个。理由是他们的使者,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。这显明信徒是天父所宝贝的。由此看来,信徒在世上的地位,不论如何卑下,都不可轻视他。

3.有人以为每一个信徒,,包括小孩子在内,各人都有“护卫天使”(每人必有一个)。但这种说法缺少圣经充分的根据。圣经提到天使的功用,天使在圣经中有时作神的使者,代神管理世人属灵的事;有时也为承受救恩的人作服事的灵;神的儿女有危险时,天使常来保护。我们只可以尊重他们,感激他们,却不可敬拜他们,向他们祷告。对于天使的认识,不要超过圣经所记的。

六、 如何对待犯罪的弟兄(15-20节)

1.前文述及主耶稣对门徒的教导,不要有嫉妒和自私的心,要存心谦卑,以慈爱彼此接待,并要小心,不要绊倒别人,也不要绊倒自己,远离罪恶。到这段经文,主耶稣说,弟兄若有罪,我们应当如何对待。

2.对待的方法有两个:一是多方设法劝他回头(15-20节);一是饶恕他的过犯(21-35节)

3.第15-17节,先说怎样劝犯罪的弟兄回头。第15节,“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”,可作“倘若你的弟兄犯罪”(包括得罪你的罪在内)。弟兄们有劝他回头的责任。

(1) 第一步,私下劝告。你就去……,指出他的错。时机是趁着只有他与你在一处的时候。此事很不容易,因为肯接受责备的人很少,并且善于责备人的人更少。但基督徒若心存谦卑和爱,靠圣灵的带领,就可以尽弟兄的本分。

(2) 私下劝告有两个结果,“他若听你,你便得了你的弟兄”,这是好的结果。劝告犯罪的弟兄是为着得着他,不是毁坏他。“得着他”就是他改正错误,回到正道,生命长进。

(3) 第二步,两三个人的见证,第16节说,“他若不听,……,就带一两个人,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”。这是私下劝告不理想的结果,需要多一两个人一同劝告,帮助他回头。

(4) 如果两三个人的劝告还不见效,第三步,就告诉教会。若是不听教会,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(17节),使这个不肯改正的犯罪者不在信徒中间,直到他悔改。

4.教会在地上代表基督,神也将权柄赐给教会。“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,在天上也要捆绑;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,在天上也要释放”(18节)“你们”指基督的教会。若他们所规定的合神的心意,在天上的神必给他们批准。教会执行神所赐的权柄,可以捆绑那犯罪而不肯悔改的人,也可以释放那认罪悔改的人。

5.第19,20节不只是关于祷告的应许,乃是仍然与前文有关。在对待和处理犯罪的弟兄时不可缺少祷告和同心。神成全信徒所求的,不在他们的人数多少,乃在他们的心是否虔诚。既然有主的同在,两三个人同心的祷告便合乎主的意思,神必垂听。这提醒我们,基督徒不只是有个人的私祷,更应当有联合的祷告。

七、 关于饶恕的教训(21-35节)

1.这段经文是关于饶恕那犯罪的弟兄(在他悔改时)。这是个人的饶恕。我们通常觉得饶恕人,必须有一个限度。这也是彼得的心态。因为有时我们饶恕那得罪我们的,那知随后他又得罪我们,比先前更重,那末我们应当饶恕他到几时呢?

2.彼得问,到七次可以吗?或许彼得以为七次是最高的数目,因为犹太教的教师的教导,最多饶恕人三次。但耶稣纠正彼得,不是七次,乃是到七十个七次。七十个七次不是四百九十次。耶稣不是以七十个七次为极限,乃是说饶恕人不计次数。世上恶人报复人是没有限制的,创世纪4:24 说到一个恶人叫拉麦。他说,“若杀该隐,遭报七倍;杀拉麦,必遭报七十七倍”。相反地,耶稣要我们饶恕弟兄没有限度。

3.下面,耶稣用一个不怜悯人的仆人作比喻,说出每一个人得到的饶恕远远超过他饶恕人的。一个仆人欠了王一千万银子,因没法偿还,就俯伏拜王,说,主阿,宽容我,将来我都要还清。主人动了慈心,把他释放了,并且免了他的债。但是,那个仆人的一个同伴,欠他十两银子,那个仆人却不肯放过他,把他下在监里。主人知道了,就大怒,说,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,像我怜恤你吗?最后,主说,你们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,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。

4.我们看到这个不肯饶恕的恶仆没有怜恤的心。神饶恕他的大罪,他却不饶恕人的小罪,所以神要重重的刑罚他。不饶恕人的,也得不着神的饶恕。

5.饶恕人,是神给人的一种权利,可以藉此向神表示我们是多么感谢祂,因为祂饶恕我们一切的过犯。

八、 背诵经文:(18:19,20)

我又告诉你们: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,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。因为无论在哪里,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,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。

<上一章>       <目录>       <下一章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