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太福音概要

徐兴言长老

三十一 橄榄山圣训(二)忠心信徒当有的认识(24:32-25:46)

一、引言

1.主耶稣讲完了有关祂再来的预兆之后,接着就教导门徒在实际生活上,当如何预备自己迎接祂的再来。

2.本段经文的分段:

A当存儆醒的心(24:32-44)

B当注意实际的行为(24:45-25:30)

(1) 忠心仆人的比喻(24:45-51)

(2) 十个童女的比喻(25:1-13)

(3) 按才干受托付的比喻(25:14-30)

C绵羊山羊的比喻(25:31-46)

二、 当存儆醒的心(24:32-44)

主耶稣藉着无花果树的比方和挪亚时代的例子,教导门徒从两个方面留心,就可以得着儆醒的心。

1.在现实生活中观察(32-35节)-从无花果树学比方。

(1) 当人看见无花果树发嫩长叶的时候,就知道夏天近了。照样,当主所说的预兆逐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时候,我们就应该知道,主再来的日子近了。耶稣要门徒知道,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不会改变;照样,神掌管人类历史的进程,祂的话也不会改变。

(2) 主再来的日子近了,但什么时候成就呢?主耶稣在第34节说,“这世代还没有过去,这些事都要成就。”“这世代”和“这些事”紧密相连。如果“这些事”指圣城被毁,那么当时那些活着的人,可以看到圣城被毁的预言成就了。如果“这些事”指主再来时的预兆,那么主再来时还活着的人,就可以看到事情成就了。

(3) 有人觉得这些事成就很难,耶稣说,不论“这些事”指着什么说的,都一定要成就的。因为“天地要废去,我(主耶稣)的话却不能废去”(35节)。

2.从历史实例得警惕(36-44节)――挪亚日子的例子。

(1) 无花果树的比方提醒门徒,要期望主很快就回来。挪亚日子的例子则提醒门徒,要预备。既然那日子,那时辰,没有人知道,更需要预备自己。

(2) 为什么那日子,那时辰,子也不知道,唯独父知道?虽然耶稣是完全的神(约1:1,14),但当祂来到地上降生为人时,祂甘愿限制自己,不去使用某些神的属性(腓2:6-8,祂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,反倒虚己)。父若不指示,祂就不显出来(约4:34;5:30;6:38)。有时候,祂显出祂的全知(如约2:25;13:3),但只有在父指示祂的时候,祂才显出。祂也不知道那日子,那时辰,就是属于这种情形。在祂复活以后,主耶稣恢复祂的全知(完全的知识)(见太28:18)。

(3) 主耶稣以洪水毁灭世界的先例,来警告门徒。尽管那时神早已警告世人,祂的审判必将临到,结果除了挪亚一家八口之外,世人都灭亡了。

(4) 他们灭亡的原因是不预备,过着一个对神的警告完全忽略的生活。“人照常吃喝嫁娶”,以致在不知不觉的时候,洪水来了,他们便灭亡了。所以主提醒门徒,祂再来的的日子是难测的,信徒必须时时儆醒生活,切不可存侥幸的心。

(5) 挪亚的日子象征一个人们想不到的日子(37-39节),他们只是追求享乐,心中没有神,也不听神的话,乃是不敬虔的时代,洪水来了,把他们全都冲去。

(6) 挪亚的日子也象征一个分别人的日子(40,41节)。两个都在田里,取去一个,撇下一个;两个女人在推磨,取去一个,撇下一个。这就像天国的比喻(太13章)所说的,“世界的末了,也要这样。天使要出来,从义人中,把恶人分别出来”(13:49)。有人说,这是指信徒被提,取去的是好的,撇下的是不好的。但也有人说,这不是关乎被提,取去的要受审判。不管那一种解释对,这教训的重点是提醒我们要儆醒,要预备。

三、 当注意实际的行为(24:45-25:30)

1.忠心仆人的比喻(24:45-51)

(1) 怎样才算是儆醒的人呢?就是在实际生活中,凡事以讨神的喜悦为中心的人。就是那些把每一天都当作主再来的人。在这个比喻中,主提醒门徒,在祂再来之前的日子,是考验信徒是否忠心的时候。

(2) 忠心仆人的特点:

a. 他忠心有见识。忠心,指当主人不在时,仍存着主人如同在眼前一样的态度生活和工作。“见识”,指有正确抉择的能力,怎样做才是主人所要的。

b. 他的责任:管理家里的人,按时分粮给他们。

c. 他的结果: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。

(3) 恶仆的特点:

a. 他的一切恰恰与忠仆相反,主要的问题是他“心里说,我主人必来得迟”,他忽略主的再来,以致动手打同伴,和恶人同流合污。

b. 他的结果:主人重重的惩治他,定他和假冒为善的人同罪。

2.十个童女的比喻(25:1-13)

(1) 解经家对这个比喻有许多不同的解释,但所有的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认为这比喻的重要教训,是要神的儿女对主的再来,要儆醒预备。

(2) 按犹太人的风俗,结婚之日,新郎先去新娘家中迎娶,然后与新娘一同回到自己的家大大庆祝。这十个童女就是在这等候新郎与新娘回来的期间,因有预备或没有预备的不同,以致当新郎回来坐席时,有被接纳或被拒绝的结果。

(3) 十个童女的相同点。她们身份相同,都是童女;装备相同,都预备了灯;心志相同,都想迎接新郎;软弱相同,都曾打盹睡着了。

(4) 她们的不同点:聪明童女拿着灯,又预备油在器皿里;愚拙的,虽是拿着灯,却不预备油。这一点的不同,起初没有发觉,直到新郎迟延时才显明出来。后来她们也来了,但门关了,主对她们说,“我不认识你们(不能与主一同坐席)”。

(5) 这五个愚拙童女可以指一般不冷不热的信徒,懂得主再来的道理,在生活上能规规矩矩,实际上,他们生活的中心不是为主而活,乃是为了自己。她们没有败坏的行为,她们的愚拙乃是没有实质(油)的预备,在新郎迟延的时候就显明出来了。唯有儆醒预备的人,才是聪明人。

(6) 油通常是象征神的灵,有时也可以是神话语的象征,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。在教会中,信徒真实的光景平时很难区分(是否顺从圣灵和神的话的引导)。但遇到客观考验时,尤其主再来时,就会显出来。所以信徒必须时时追求真实的生命,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,要遵行神的话,免得主再来时被关在门外,不能与主一同坐席。

3.按才干受托付的比喻(25:14-30)

(1) 忠心仆人的比喻(24:45-51)的重点是忠於责任;十个童女的比喻(25:1-13)的重点是注重生活中的儆醒预备;而这个按才干受托付的比喻的重点则是殷勤工作。

(2) 三个受托付的仆人。主人往外国去之前,将他自己的家业,按着三个仆人的才干托付给他们。一个给五千,一个给二千,一个给一千。主人盼望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干,用这些钱为主人谋利益。主耶稣藉此说明,祂在不久之后将回到天家,但是祂要将圣灵的恩赐分赐给每个信徒(林前12:4-11),盼望在祂再来之前,他们能善用神的恩赐荣耀祂,为主得着更多失丧的灵魂。

(3) 这三个仆人可分为两组,一组是那领五千和二千的仆人,一组是那领一千的仆人。那领五千和二千的仆人在主走后,“随即拿去做买卖”。他们的反应是殷勤,忠心,并且坚持不懈,因为那主人“过了许久”才回来。结果他们两个人都赚了一倍。

(4) 但是那领一千的,在拿了银钱之后,却掘开地,把主人托付的银钱埋藏起来,一直到主人回来时,才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主人。

(5) 主对那两个殷勤仆人的赏赐:

a. 他们得主的称赞。主人称他们是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。“良善”,指他们的性格,像耶稣;“忠心”指他们的工作的态度,一心为主,殷勤,善用主给的恩赐。第21,23节,主都说:“好well done”,意思是做的很好。主对赚二千的给同样的称赞。主所称赞的不是仆人做的工作多少,乃是看他们是否尽了自己的力量。

b. 要把许多事派他们管理。因为他们在不多的事上忠心,所以主就把许多的事交给他们。他们的忠心使他们有能力去担负更大的服事和责任。

c. 进来享受主人的快乐。他们曾经劳苦地工作,主都看见,现在可以分享主的喜乐。

(6) 那个不忠心仆人的狡辩(24,25节)

a. 他不认识主人。他说,“主阿!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”。“忍心”,英文作hard,硬心,苛刻无理,残忍。这不是一个有生命的信徒对主的认识。他诬赖主人说,专取别人费力得来的(没有去种,却要收割;没有去播种,却要人去收成),但主人不是这样。

b. 他害怕,怕吃力不讨好,受责备,如果给主人失去本钱,主人必不宽容。他假装害怕,来掩饰自己的懒惰。其实我们的主是满有仁慈,会加力量,只要肯作,必有收获。

(7) 主对那个不忠心仆人的责罚:

a. 主人责备他“又恶又懒”,恶是他的性格,不知道主托付的目的;懒是不肯作工,贪图安逸,不劳而获。恶和懒是孪生兄弟,懒的仆人就是恶的仆人。

b. 他不使用主人给他的机会,至少可以把钱放在银行生利息,也比埋起来好。他没有故意去做坏事,但是他什么事都不做,就是犯罪,而且失去使主人银子增加的机会。

c. 将他所忽略的夺去(28节)。若不好好使用主给的恩赐,叫别人得益处,恐怕连原有的也要失去;但是殷勤使用的,将来必得更丰盛的恩赐。

d. 将永远的痛苦加在他身上(30节)。这无用的仆人被丢在外面的黑暗里。这仆人因懒惰而无用(神没有办法用懒惰的人),既然无用就当受重的刑罚。有些圣经学者认为这个无用的仆人不是一个真信徒,与天国无份。外面的黑暗;就是离开光很远的地方,一般认为指地狱。

四、 绵羊山羊的比喻(25:31-46)

1.这个比喻是将主耶稣再来时如何审判万民的情形启示出来。按圣经的启示,在末世时将会有三次大的审判:

(1) 基督台前的审判(罗14:10,林后5:10)。这是审判在大灾难之前,被提到天上去的教会中的信徒。

(2) 万国万民的审判(太25:31-46)。大灾难末期,耶稣基督降临地上,审判万国万民,然后进入千年国。

(3) 白色大宝座的审判(启20:11)。在千年国末了,审判古今已死和活著的人。

2.这段经文所说的乃指对万国万民的审判。主耶稣将以万王之王的身份降临,祂是最伟大的审判官。在这比喻中,祂用了三个名称来象征自己,表明这次审判的三个特点:

(1) 荣耀的人子(31节)。主曾经到过人间,曾经作过人,了解人间的事,祂从前作人,体恤人的痛苦,作人的救主;祂现在仍以人子的形像出现,使罪人不能不想起祂的爱何等大,也不能不后悔自己负恩何其深。他们从前所拒绝的,现在成了审判他们的。

(2) 好像牧羊人(32节)。这是最准确的审判,牧羊人能分别羊的情形。当审判的时候,祂的眼睛如火焰,主要用祂测不透的智慧和知识,照着祂那无限的圣洁和公义来施行审判。无人能逃脱,无人被冤枉。

(3) 王(34节)。这是最公义的审判。祂坐在宝座,有无限的大能和权柄,所以一经审判定案,永不能改。

3.审判的目的:作分别的工作。现今的时代是麦子和稗子一起长的时候,虽然人们很想把稗子从麦子中薅出来,却作不到,因为很难分辨清楚。这种混淆不清的现象,经过主的审判以后,就永远结束了。那时,光明与黑暗,良善与罪恶,真与伪都要永远,清楚的分开了。

4.审判的原则。主耶稣要先将他们为人的本质显明并分别出来。祂分别人,不是根据种族,国籍,文化,经济等,祂的原则只有一个,同时也有一个印证:

(1) 原则:如何对待主?祂特别提到,当祂“饿了……渴了”,有需要和痛苦时,人对祂的反应如何?并且根据这些反应来审判他。换句话说,祂审判的原则乃是根据人是否遵行诫命的总纲——爱神?

(2) 印证:如何对待人?主耶稣称这些人是“我的弟兄”(可象征犹太人,信徒,一般人)。并且说,作在我这弟兄中最小的身上,就是作在我身上(40节)。祂把这些人当作祂自己,用什么来证明爱神这个原则?需要印证,这要看我们是否遵行诫命的总纲——爱人?爱神的印证就是爱弟兄。

5.受审判的人。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从未曾有的大审判。因为受审判的是主再来的时候,在地上还活着的所有的人,是地上的万国万民。(死人的审判是在一千年后,白色宝座的审判,启20:11)。主耶稣把他们分别出来,成为两部分,绵羊安置在右边,山羊安置在左边。在古代审判厅,多半将有理者放在右边,无理者放在左边。所以此处以右边表示义人,左边表示恶人。

6.主耶稣先对右边的绵羊说,就是蒙父赐福的人。他们的特点是:

(1) 在弟兄有需要时有爱心的行为:“饿了,…给我吃;…渴了,…给我喝;……”这些爱心特别是作在最小的弟兄(最软弱无力的弟兄)身上。

(2) 所作的不过是小小的爱心行动:供人吃喝,留人住,给人穿,看顾病人,探视囚犯等,这些事是人人都可作的。所以在神那里,蒙福的门是大大敞开的,只须人有小小的爱心,就能进去。

(3) 所作的爱心行动连自己也不记得,当主提起他们的爱心行为时,他们自己也希奇地说:“我们什么时候……?”可能作的时候出于无私的爱,不图回报,也没有任何功劳的感觉。可是他们所忘记的,主却记得清清楚楚。他们若记得清楚,可能主反而忘记了。

(4) 主耶稣称赞他们是义人,即有真实的信心和爱心的人。主耶稣不是宣扬靠行为称义。祂所强调的是信心的行为。因着对神的信心,而有对人的爱心行为。

(5) 主耶稣为什么宣称这些人是蒙我父赐福的(34节)?不是因着他们的行为。第34节下半节主说,“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”。这说出他们的救恩是神恩典的礼物,不是归功于第35,36节所描述的好行为。父在创立世界以前,就在基督里拣选他们,成为圣洁,并且预定他们效法祂儿子的模样(弗1:4,罗8:29)。因此好行为是救恩的果子,不是救恩的根。行为不是进国度的根据,乃是神的恩典在他们生命中的彰显。审判是以行为作客观的标准,因此行为是得救信心的证据。

7.主耶稣又对左边的山羊说,就是被咒诅的人。他们的特点是:

(1) 不作事(忽略,失职)。他们既没有作好事也没有作坏事,但是天国的标准是:从来不作好事,便是一件大坏事!他们因此成了被诅咒的人。

(2) 没有怜悯的心。帮助饥饿的人,看顾有病的人,是人人可以作的,也是应该作的。“人若知道行善,却不去行,这就是他的罪了”(雅4:17);“因为那不怜悯人的,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,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”(雅2:13)。

8.审判的结果。

(1) 义人。他们蒙父赐福:

a. “来”(34节)。主呼召他们来,永远与祂同在。

b. “承受创世以来为你们预备的国。”承受有两方面涵义:第一,儿子的名分;第二,完全的享受。即在那永远的荣耀国度里,他们将有完全的,永远的享受。

c. “往永生里去”(46节)。指承受国度,改变像主的模样,与神不间断的相交。

(2) 恶人。他们受的咒诅:

a. “离开我(主耶稣)”。将要永远与主隔绝,离开祂荣耀的面,与祂的恩爱永远无份。

b. “往永刑去”(46节)。将在地狱里永远受苦。原来地狱是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(41节)。不过人恶,情愿去和那些犯罪的使者同受刑罚。

9.有些解经家解释这个比喻时,着重在:主耶稣将根据万民对待犹太人的态度而审判他们。不过神的真理总是一贯的,所以我们也可以将这比喻所包含的教训,用在一般信徒身上,以此来提醒自己如何预备面对神的审判。

五、 橄榄山圣训的再思

1.神并没有完全弃绝以色列。在圣训中,耶稣清楚地说,以色列将被洁净,而且将被引导相信弥赛亚,神没有丢弃祂的子民(罗11:1)。

2.旧约关于国度的应许将应验。大灾难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候,然而它是引进国度而有的“阵痛(生产之难)”,忍耐到底的将进入荣耀。

3.神将审判这个世界。祂今天的审判不是很严厉的,因为这是恩典的日子,人的罪已经在十字架上审判过了。神己藉着祂儿子的死向人说话,“你们当与神和好”。拒绝的人只有等待神在灾难时的审判。

4.我们作为基督徒不是在盼望预兆。犹太人是要神迹,但基督为着教会,突然回来降临在空中之前,没有任何预兆。然而当我们看到一些大灾难预兆正在开始,就知道结局近了。耶稣必快来了。我们必需儆醒预备,不应该浪费我们的机会。甚愿我们都能说,“主耶稣阿!我愿袮来”(启22:20)。

六、 背诵经文:(25:40)

王要回答说:“我实在告诉你们,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,就是作在我身上了。”

<上一章>       <目录>       <下一章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