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太福音概要
徐兴言长老
三十二 主耶稣受难的预备(26:1-35)
一、引言
1.四卷福音书都用很多的篇幅来记载耶稣基督的受苦受死,因为这是基督在地上一生的高潮。从第26章开始,揭示神救恩计划中最关键的一幕。禧年现在来到(赛61:2,也称为恩年,或称赎回之年,英文作the
year of
redeem),先知但以理所预言的即将应验,受膏者(弥赛亚)被剪除,因而止住罪过,赎尽罪孽,引进永义(但9:24-26)。这一章我看到这位天国的君王的预备,怎样一步一步走上十字架的。
2.马太福音中记载主耶稣五个主要讲论,每个讲论都以同样一句话作结束,即“耶稣讲完了这些话(或比喻)……”(7:28;11:1;13:53;19:1;26:1)。在每个主要讲论之后,接着都有与讲论有关的叙事。第24,25章是主耶稣最后一个,也就是第五个主要讲论,下面第26-28章是与第五个讲论有关的叙事,耶稣的死和复活。
二、 第26章可分为两大段:关于王的预备
A主耶稣受难的预备(1-35节)
a.犹太人领袖设谋害耶稣(1-5,14-16节)
b.伯大尼筵席上马利亚膏主(6-13节)
c.逾越节的筵席(17-25节)
d.主的晚餐(26-30节)
e.预言彼得不认主(31-35节)
B主耶稣受难(36-75节)
a.客西马尼园的祷告(36-46节)
b.主耶稣被卖被捉拿(47-56节)
c.主耶稣受大祭司审问(57-68节)
d.彼得三次不认主(69-75节)
三、 犹太人领袖设谋害耶稣(1-5,14-16节)
1.在耶路撒冷,逾越节的气氛正将达到高潮,主耶稣反而突然沉静了,众人不再见到祂在圣殿或其他公共场所教训人。此期间,罪恶的势力却在黑暗中加紧活动,犹太人的领袖正在密商杀害耶稣的诡计。但耶稣早已知道,祂也正在此时,加紧装备祂那十一个软弱的门徒,使他们在祂离世以后,能将这十字架的奥秘传遍天下。
2.第2节,耶稣告诉门徒,再过两天祂要被交给人,钉在十字架上。耶稣说这句话,表明祂顺服父所派定的苦难,将要临到的审判(为人的罪),就是让父神的旨意得以成就,祂的工作得以完全。
3.祂对自己的死知道得这么清楚,这么准确。祂不是不能避开,乃是真正甘心为罪人舍命(约10:18)。
4.那时,犹太人的领袖也在策划怎样杀害耶稣。请注意经文安排的次序:先是神奇妙的安排(第2节,人子将要交给人),后是人的恶谋。可以看到,人的罪恶计谋,不但不能破坏神的计划,相反地,反而成就了神的定旨。耶稣,神的羔羊必须在逾越节被杀。
5.犹太人的领袖商议,要在节日以后才进行杀害耶稣的行动。因为他们顾虑到主耶稣有群众的支持,在节日期间行动,将会发生暴乱,所以就采取诡诈的方法行事。
6.但是后来他们还是在节日期间行动了,因为犹大去见祭司长,愿意将耶稣交给他们,寻找最合适的机会来实现捉拿耶稣的计划。人的筹算不能超越神的计划,犹太人的领袖本来决定不在节日动手,但犹大却偏偏在此时将耶稣交给了他们。
7.犹大出卖耶稣得到三十块钱,正好是一个奴仆的身价。不知不觉的应验了先知撒迦利亚的预言(亚11:12)。
8.从这件事我们看到,撒旦并非是无所不知的,不然他就不会驱使犹大在逾越节时,将耶稣交给犹太人的领袖,这反而证明主耶稣确是神的羔羊,除去罪人罪孽的。
四、 伯大尼筵席上马利亚膏主(6-13节)
1.这件事在约翰福音也有记载,在逾越节的前六日,主耶稣在伯大尼的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,马利亚前来以香膏膏主(约12:1-8)。在当日的门徒看来,这是一件令他们不喜悦的事。但是主却说,这是“一件美事”,并且吩咐历世历代的基督徒,“普天之下,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,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,作个记念”(13节)。从主的吩咐可以知道:
(1) 这件事令主感到永远甘甜;
(2) 这件事令马利亚得到永远称赞;
(3) 这件事值得信徒永远学习。
所以我们不单要为主作工,更要学习如何作主看为美的工。
2.马利亚膏主这件事,有以下几个特点:
(1)
体会主的心,向主表同情。在这节日期间,群众尽情欢乐,门徒以为天国即将来临,耶稣将要作王,没有一人把主的话“人子要被交给人,钉在十字架上,第三日祂要复活”放在心上。祂的痛苦,无人体会;祂的忧伤,无人安慰。惟有马利亚却将主的话铭记在心。所以她特地为了主安葬的事,预先将香膏浇在主的身上。她藉此向主表同情,流露感激,安慰主的心。她是主十字架苦难的唯一知心人。她作的使主感到无限甘甜。
(2)
出于爱心的奉献。马利亚所献的一玉瓶极贵的香膏,其价值是三十多两银子(可14:4),是当时一个工人一年的工资。她将这么贵重的香膏一次全用在主身上,在门徒看来,简直是“枉费”。但是出于爱的奉献无法用金钱来衡量,常常不被人了解,反而召来“浪费”的批评。但这样的奉献是主所悦纳的,因为主自己为了爱罪人,将自己完全放上祭坛了。今天信徒的奉献却常将自己多余的,甚至残缺不全的献给主,与马利亚相比,我们感到羞愧。
(3)
香气永被记念。当时马利亚用香膏膏主,屋里就满了膏的香气。这件事只有少数人知道,香气也只是存在片时。但因这是作在主身上的一件美事,祂就叫“普天之下,无论什么地方”的人都知道,使她对主所发出来爱心的香气,永久弥漫在教会里,永不消失。
3.门徒(包括犹大)见到马利亚用极贵的香膏膏主,很不喜欢,说,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,周济穷人。耶稣知道他们话中的意思,就对他们说,“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,只是你们不常有我”(11节)。主告诉我们,行善的机会是常有的,有心行善的人不会埋怨没有机会行善,但作在主身上的机会不是常有的。行善和爱主并不冲突,只是不要为行善而行善,而是爱主也行主所喜悦的。
五、 逾越节的筵席(17-25节)
1.神吩咐以色列人在每年的尼散月(正月,出12:1)十四日守逾越节,记念昔日他们的祖先蒙恩典,脱离法老的奴役,出埃及,从此成为神拣选的国度。
2.逾越节最重要的是,以色列每家都要杀羊羔,在晚上设筵席吃羊羔的肉。因为当时他们的长子没有被灭,得以逃脱法老的权势,全在遵守神的吩咐,杀羊羔,将牠的血涂在自己家的门框和门楣上,并且吃了羊羔的肉和无酵饼得力量后,从埃及地逃出来。
3.神要他们守逾越节的目的,是要他们明白神伟大的救恩。人犯了罪,成了魔鬼的奴仆,并且落在神公义审判之下,罪人怎能逃脱魔鬼和死的权势?只有信靠神为罪人所预备的“神的羔羊”(耶稣基督)。昔日的以色列人,必须信神的话,以实际行动(涂血,吃羊羔肉),起来行走离开埃及,照样,今日的世人也必须悔改认罪,相信耶稣为救主,才能得救。
4.逾越节筵席的预备
(1) 筵席的时间:除酵节的第一天。在那一年,是在七日的第五日,即星期四。
(2)
地点:门徒知道主耶稣没有自己的房子,可以吃逾越节的筵席,因主为我们的缘故,来到地上,成为贫穷。所以门徒问耶稣,在那里预备?他们需要主的指示。耶稣说,“你们进城去,到某人那里,对他说,夫子说,我的时候快到了,我与门徒要在你家里守逾越节”(18节),他们照主的话去行,就预备好了。
a. “某人”是谁?没有名字,必定是跟随耶稣的一个门徒。
b.
“我的时候快到了”。“我的时候”指祂受死的时候。主耶稣(或圣经)曾多次说过:“我的(祂的)时候还没有到”(约2:4;7:6,8,30;8:20),但现在祂却说:“我的时候快到了”。“快到了”描述很近的情形,英文有作“at
hand”,似乎是伸手就可以摸到了。因为离祂钉十字架只有一天的时间。这“时候”也是神预定的时候,主耶稣降生来到地上,也是为这“时候”来的。
(3) 门徒照耶稣的吩咐,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。他们必须预备饼,苦菜和酒,以及一只羊羔,然后在圣殿宰杀,将血洒在祭坛上。这只羊羔要烤熟,这样,筵席才算预备好了。
5.耶稣披露犹大卖主的阴谋(20-25节)
(1)
正当门徒在逾越节筵席时,耶稣突然宣告说,门徒中间有一个人要卖祂。为什么耶稣不直接提犹大的名字?很明显,主耶稣是为了挽救犹大,叫犹大知道,主己知道他的阴谋,盼望他悬崖勒马,及时回头。
(2)
门徒的反应:他们就甚忧愁。因为在他们中间竟然有人出卖主,但又不知道是谁。一想到他们所爱的主将要陷入危险,他们十分忧愁不安。于是,一个一个的问,“主阿!是我吗?”没有一个人想到会是犹大。门徒这样问,一方面显明他们为人单纯老实,另一方面也看到,他们缺少自信心。明明自己没有卖主,为什么还要问呢?
(3) 犹大的反应:其实,主耶稣在筵席上曾多次给犹大机会悔改,可是他都硬心拒绝了。
a. 第一次。主宣告说:“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”,此时他已经收了祭司长的三十块钱。他应该立即放弃他的阴谋,不要再错下去。
b. 第二次。当他假惺惺地跟着其他门徒问主:“是我吗?”主当面对他说,“你说的是”(25节)。犹大没有抓住机会立时认罪悔改。
c. 第三次。当主将饼沾了盘子中的菜汁给他,明显指出他就是要出卖主的那一位。主耶稣用这个动作表明祂的爱,可是这三次机会,他都拒绝了,一步步走向沉沦的绝路。
(4) 主的叹息:对犹大这样刚硬不肯回头的人,主只能叹息说:“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”。
六、 主的晚餐(26-30节)
1.主耶稣与门徒一起吃逾越节的筵席。这也是耶稣在地上最后的一餐。参照约翰福音,好像犹大吃了耶稣给他的饼后就出去了(约13:26-30)。当耶稣设立主的晚餐时,他不在了。因为不属于主的人,与主的饼和杯无分。
2.主的晚餐,也称为圣餐,擘饼记念主。在当天晚上,主耶稣将旧约的逾越节的筵席转变为新约主的晚餐。逾越节的筵席是“影儿”,主的晚餐是“实体”。两者都包含拯救的意义,却有不同的果效。逾越节被杀的羊羔不能除去人的罪;主的晚餐却使人知道,主耶稣为罪人己经献上一次永远的赎罪祭,信者的罪得蒙赦免。以色列人一年一次守逾越节,神却盼望信者常常藉着主的晚餐记念主的大爱,作行走天路的力量。
3.主的晚餐包含两件事
(1) 吃饼。第26节说,“耶稣拿起饼来,祝福,就擘开,递给门徒说,你们拿着吃,这是我的身体”。这饼象征主的身体,为我们的罪被钉在十字架上,祂的身体为我们擘开。
(2) 喝杯。第27,28节说,“又拿起杯来,祝谢了,递给他们说,你们都喝这个。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,为多人流出,使罪得赦”。这两节经文说出这杯的意义:
a. 主的命令。“你们都喝这个”,凡是蒙主救恩的人都要喝这杯
b.
主立约的血。这“约”是新约。旧约是用牛羊的血立的,作神与人立约的凭据。(来9:19,20,凭据是确认的意思)。但新约是用基督的血立的(耶稣说“我的血”),神与我们立了新约,叫新约的福分因基督的死都归给我们。
c. 血流出来。虽然耶稣要到第二天才流血。但耶稣这么说表示流血的事已经作成,祂己经准备好献上自己,作赎罪的祭牲,将血流出。
d.
为多人流出。旧约的血为少数人流出。摩西在西乃山说,“这是立约的血,是神…与你们立约的凭据”(出24:8)。“你们”指以色列人。但基督的血是为普天下人的罪作了赎罪祭(约一2:2)。
e.
使罪得赦。“我们藉着这爱子的血,得蒙救赎,过犯得以赦免”(弗1:7);“若不流血,罪就不得赦免了”(来9:22)。在主的晚餐中,我们知道罪已得赦免,这是极大的福分,也是其他福分的基础。
4.主的晚餐(圣餐,擘饼记念主)的目的:记念主为我们死,直等到祂来(林前11:26)。圣徒守圣餐不要偏离这一中心目的。至于举行的方式,那是次要的,不要过份注重。
5.主第一次设立圣餐时说,祂“不再喝这葡萄汁(即葡萄树的果子,fruit of the vine),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,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”(29节)。
a. 表示祂将要受死,不能在地上再与他们守圣餐了。
b. 但不是永别,将来必有父的国来到,不是属世的国,乃是属神的国,一切都要更新。那时候,祂必根据新约的应许,和他们在新的国度里见面,一同欢喜快乐。
6.主耶稣在被卖的那一夜为我们设立了圣餐,藉此提醒我们,祂死的功效永远长存,祂也盼望我们向世界见证:十字架是唯一的救法,是永远的荣耀。
七、 预言彼得不认主(31-35节)
1.在主的晚餐后,主耶稣在去橄榄山的途中与门徒的谈话
(1)
预言门徒要分散,跌倒。主明确的说,“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,都要跌倒。因为经上记着说,我要击打牧人,羊就分散了”(31节)。“为我的缘故”,就是今晚要发生在主身上的事,祂要被捉拿,受审等。但这不是意外,正是应验圣经预言(亚13:7)。那时,门徒都离开逃走了。
(2) 主安慰他们,过不久还要与他们再相聚。主应许,祂复活以后,要在加利利向他们显现,加利利是主耶稣在地上服事最重要的地方。
2.彼得夸口,他就是必须和主同死,也总不能不认主。但主说,今夜鸡叫以先,你要三次不认我。后来果然如此。彼得爱主,向主忠心,但他过分自信,以为自己比别人强,结果比其他十个门徒跌倒得更利害。正如林前10:12说,“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,须要谨慎,免得跌倒”。
八、 背诵经文:(26:26-28)
他们吃的时候,耶稣拿起饼来,祝福,就掰开,递给门徒,说:“你们拿着吃,这是我的身体。”又拿起杯来,祝谢了,递给他们,说:“你们都喝这个,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,为多人流出来,使罪得赦。”
<上一章> <目录>
<下一章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