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太福音概要

徐兴言长老

三十五 耶稣钉十字架(27:32-66)

一、引言

1.主耶稣被捉拿,受祭司长和彼拉多的审问,最后被定死罪,终於被人钉在十字架上。十字架是罗马帝国最残忍的一种刑罚,若是用这种刑罚来处死一个无辜的人,已是一件十分丑恶的罪行,何况世人以这个刑罚来处死一个最完美良善的人?更严重的是,这位完美良善的人,竟是那位为了爱世人和拯救罪人而来到世间的,神的儿子!将主钉在十字架上,无疑是人性败坏之最深刻,最明显的明证。

2.但是在世人把神的儿子当作罪犯处死之时,神的忿怒却不是临到世人,竟是临到祂的儿子身上,神也把祂当作罪犯审判,并且将祂公义的忿怒傾倒在祂身上!为什么?因为就在此时,神以祂作为人类的赎罪祭。主耶稣为人的罪受刑罚,将人从罪的咒诅中释放出来,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切接受祂为救主的人,因信称义,与神和好,得着永远的生命。

3.所以十字架是神的荣耀最深刻,最丰富的彰显,也是主耶稣长阔高深的大爱的明证。

二、 本段经文的分段

A耶稣被带到各各他,并且不肯接受麻醉(32-37节)

B耶稣与两个强盗同钉,被人戏弄,讥诮(38-44节)

C耶稣在十字架上大声呼喊和断气(45-50节)

D十字架七言

E耶稣死时的景象(51-56节)

F耶稣的埋葬(57-66节)

三、 耶稣被带到各各他,并且不肯接受麻醉(32-37节)

1.古利奈人西门(32节)

(1) 按当时规定,被钉十字架的犯人,必须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前往刑场。主耶稣一夜未眠,又经过多次审判和鞭打,所以祂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只走了一段路,就无力继续前行了。因此罗马兵丁就临时从路旁的人群中,抓了一名叫西门的人来,叫他背主耶稣的十字架,直到刑场。

(2) 从西门这个名字,可以知道他是犹太人,他侨居在非洲北部的古利奈,这次可能来耶路撒冷过节,不料被抓差,结果是因祸得福,他和他一家都信了主(可能被主在十字架上的大爱所感动)。后来他两个儿子都成了相当出名的基督徒,保罗甚至称西门的妻子“就是我的母亲”(罗16:13,可15:21)。

(3) 西门最初被迫而背的十字架,后来却成了他荣耀的十字架。在世人中他是唯一背过主十字架的人。这个荣耀,连使徒都没有获得呢!

2.耶稣钉十字架的地方,叫各各他(Golgotha)。因它是一座形状像圆形头颅骨的小山,所以也称为髑髅地(Place of a skull)。在路加福音23:33,髑髅地,英文作Calvary(从拉丁文Calvaria演绎而来,是颅骨的意思,中文译成加略山)。

3.主耶稣拒绝喝苦胆调和的酒,这酒可以麻醉祂的感觉,使祂较易承担这刑罚的痛苦,可是主却拒绝了。为什么?因为

(1) 祂愿彻底顺服父的旨意。主在客西马尼的祷告,己清楚十字架是父的旨意,父给的苦杯,不管多么痛苦,为了替人赎罪,祂不逃避,也绝不设法减轻自己的痛苦。

(2) 祂愿清醒地面对死亡。主耶稣作一切事,面对一切困难,祂的心都是清醒的。祂面对死亡也是如此。

4.在耶稣的头以上,安了一个牌子,说“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。”彼拉多将这句话写在牌子上,原意是要羞辱耶稣,但是神藉着这句话来指明,这位被钉十字架的耶稣是神差来的弥赛亚(犹太人的王即弥赛亚的意思)。

四、 耶稣与两个强盗同钉,被人戏弄,讥诮(38-44节)

1.当时,有两个强盗,和祂同钉十字架,一个在右边,一个在左边。这应验旧约的预言,“祂也被列在罪犯之中”(赛52:12),意思是祂必受罪犯所当受的。

2.当主被钉十字架时,祂成了众人讥诮的中心。不仅祭司长,文士和长老戏笑祂,连路过的群众,甚至两个同钉的强盗也讥诮祂(其中一个后来悔改了,参见路23:39-43)。他们虽然用各种不同的话来讥诮主,但是有一点是他们共同的,就是他们讥诮主不能“救自己”。

3.他们完全不明白,救主为了救全世界的人,就绝不能救自己,这就是救赎的原则。祂不是没有能力救自己,而是祂有更大的能力——爱——使祂不能救自己。我们的主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自己。

4.祭司长等人戏笑祂说,“(耶稣)现在从十字架上下来,我们就信祂”(42节)。其实耶稣真从十字架上下来,他们仍然不信,因为耶稣曾在他们面前行过比这更大的奇事(叫死人复活等等),他们仍然不信,并且还要杀祂。

5.祭司长等人所藐视的,都是耶稣工作中的大事,也都是神国根本的真理。

(1) 复活的真理。第40节说,“拆毁圣殿,三日又建造起来的”。耶稣曾在约2:19曾说这话,这是指祂死后第三日复活。

(2) 救赎的真理。第42节说,“祂救了别人”。耶稣确定救了别人,将所救赎的人带进国度。

(3) 成全了以色列的使命。第42节说,“祂是以色列的王”。旧约时候,神给以色列人的使命,使万人藉着他们蒙福。以色列人失败了,但耶稣是以色列人的王,成全了这使命。

(4) 与父神和好的真理。第43节说,“祂曾说,我是神的儿子。”耶稣确实是神的儿子,藉着祂的死使万有与父和好,并且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(来2:10)。从这四个方面看:耶稣基督是复活的主,救主,以色列的王,神的儿子。

五、 耶稣在十字架上大声呼喊和断气(45-50节)

1.钉十字架是罗马帝国统治者为治死奴隶和最凶恶的罪犯所设之死刑。由於极其残酷,因此不用於罗马公民身上。当犯人的手脚钉在十字架上,十字架竖立之后,犯人全身的重量悬挂在几根又粗又大的铁钉上,受刑者全身的骨节分崩脱离,其痛苦非笔墨所能形容,却又不致使受刑者迅速死亡。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最残忍的刑法。

2.耶稣钉十字架的时间是上午九时(可15:25,钉祂在十字架上,是巳初的时候),到祂断气是下午三时,共有六个小时。其中到了正午十二时到下午三时(45节,从午正到申初),遍地都黑暗了。在宇宙历史中,这是最惊天动地的六小时,因为神的儿子为了担当人类的罪,钉死在十字架上。

3.耶稣在十字架上说了七句话,马太只记载一句。第46节说,“约在申初,耶稣大声喊着说,我的神,我的神,为什么离弃我?”(这句话放在下面的“十字架七言”一起思想)。第50节说,“耶稣又大声喊叫,气就断了。”“气”原文是灵,“断了”有归去的意思。也就是说,耶稣的灵魂离开祂的躯壳,归到父神那里去了。

4.在祂生命最痛苦的一刻,兵丁还不忘记戏弄祂。当时主耶稣渴了,但人却拿海绒沾了醋,绑在苇子上给祂喝。这应验了经上的话,“我渴了,他们拿醋给我喝”(诗69:21)。

六、 十架七言

四福音书对主被钉在十字架上肉身的痛苦,很少描述。但是对祂在十字架上的言语却有相当清楚的介绍。主耶稣在十字架上说了七句话,前半段时间(上午九时到十二时)说了三句话,后半段(中午十二时到下午三时)说了四句话。兹将它们的次序和教训阐述如下:

1.第一句话:“父阿!赦免他们,因为他们所作的,他们不晓得”(路23:34)主在十字架上的第一个行动,就是祷告。这祷告的特点:

(1) 最困难的祷告。在极大痛苦,死亡即临时,不为自己,而为别人蒙恩献上的祷告。

(2) 最伟大的祷告。为对祂百般侮辱的人祷告,不是求神报复,乃是求神亲自赦免他们。

(3) 最有效的祷告。祂以爱子身份向父神求,以最好的理由为敌人求(因为他们所作的,他们不晓得)

2.第二句话:“我实在告诉你,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”(路23:43)

(1) 这句话是主对那个悔改的强盗说的。起初他也曾讥笑耶稣,可是在听到主为敌人祷告,求神赦免他们时,他就悔改了。他一悔改,立刻显出奇妙的信心!他信心的特点:

a. 他有悔改的见证,斥责那个没有悔改的强盗的恶行。

b. 他承认自己的罪,还相信死后有审判,对另一个强盗说,“你不怕神吗?”

c. 他信耶稣是救主,求主记念他。

d. 他信耶稣必得国。当众人讥诮主,门徒纷纷逃走时,他相信耶稣必得国降临。

(2) 耶稣的爱。祂对众人的讥诮辱骂,充耳不闻,但对信心的呼求,却立时垂听;祂对自己的痛苦,默默忍受,却对罪人悔改不安的心,不能不立刻予以安慰。所以祂立刻向这强盗说,“我实在告诉你,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!”

3.第三句话:“母亲!看你的儿子(约翰)!又对那门徒(约翰)说,看你的母亲!”(约19:26,27)

(1) 这句话是对祂母亲马利亚和门徒约翰说的,当主钉在十字架上时,仍有一小群忠心的门徒站在十字架下,马利亚和约翰也在其中。这给主很大的安慰。

(2) 马利亚亲眼看见自己的爱子如此惨死,她心痛万分。但她没有倒下,乃是勇敢地“站着”。她有慈母的心肠,又有圣徒的忠贞,不愧为主肉身的母亲。

(3) 主耶稣看见马利亚心中的伤悲,也看到她年老时身心的需要,祂安排约翰照顾她。主又对约翰说,“看你的母亲”,把照顾马利亚的责任,交托给祂的爱徒约翰。

4.第四句话:“我的神!我的神!为什么离弃我?”(太27:45-47)

(1) 主在十字架上第一句,是为敌人祷告;第二句,是向悔改的罪人应许恩典;第三句话,是为心爱的人安排;第四句话,才是为自己所发出的呼喊和祷告,这是祂最受苦的时刻,也是救恩开始成全的时刻,神人和好的基础奠定了。

(2) 这是主最深沉痛苦的时刻。主在被卖,被审,被鞭打,被钉时,都不曾呼喊;但在此时,祂却痛苦得呼求起来,痛苦之深,难予测透。

(3) 主不是为肉身的痛苦呼喊,乃是为被神离弃而呼求。人们最怕被谁离弃?就是那关系密切,忠诚可靠,大有爱心的人。在祂最需要神的时候,神却将祂离弃了。

(4) 神为什么将祂离弃?因为这时的主耶稣成为全世界罪人的替身,神公义的忿怒,都倾倒在祂身上,神掩面不看祂。所以如此,主不再称神为“父”,改为“我的神”。被神短暂的离弃,尚且如此可怕,那么,罪人将来在地狱里被神永远离弃,将更是可怕了。

5.第五句话:“我渴了”(约19:28-29)。这句话为要使经上的话应验。

(1) 这证明,主一生的言语行为,都行在神的旨意中,直到祂在十字架上仍然如此。

(2) 主耶稣原是生命的活水,现在为了替人赎罪,竟经受干渴之苦。

(3) 实际上,此时祂还有更大的干渴,就是爱的干渴,就是对人对神永不止息的爱,才使祂甘心承担这可怕的干渴。

6.第六句话:“成了”(约19:30)。这句话是祂尝了那醋之后,向全世界的宣告。

(1) “成了”,英文作“it is finished”,意思是所交托给祂的工作完成了。主临别时向父祷告说,“袮所交托我的事,我已经成全了”(约17:4)。

(2) 祂所成全的事是什么?

a. 神的使命已完成,救赎人类的大工已成功,撒但的权势已粉碎,一个新世界开始出现了。

b. 道成肉身的道路已走完了。祂将不再受肉身软弱的捆绑和痛苦了。

c. 圣经的真理——神历来所启示的一切计划,应许,诸约,预言,预表,都完全应验了。

(3) 主耶稣的一生没有丝毫欠缺,没有任何虚度,实在是最成功的一生。

7.第七句话:“父阿!我将我的灵魂交在袮手里”(路23:44)。这最后的一句话是向神说的,如同蒙爱的儿子,将自己完全交托给慈父一样。这给我们看到主的信心。祂自动的将自己的灵魂交托在父神的手中。由此可见祂一生的完美,和对神坚强的信心。主的一生从来没有为自己活;也不是为自己死!祂不但是我们的救主,也实在是我们人生最完美的榜样啊!

七、 耶稣死时的景象(51-56节)

1.遍地黑暗(45节)。发生在正午十二时到下午三时之间,正午的黑暗,这是神迹,不是日蚀。大自然显出这样不正常现象,或许象征神的忿怒,或许显示世人罪恶的猖獗,无人能知。因为十字架实在是奥秘,魔鬼的猖狂,世人的罪恶,神本性的荣耀,耶稣的完美,全都集中在十字架上了。

2.殿幔裂开(51节)。当耶稣大声呼喊,气就断了。忽然殿里的幔子,从上到下裂为两半。这是一个看见的神迹(从上到下,不是出与人的手),为的是显明一个看不见的灵界神迹,就是罪人与神和好了。这幔子将圣所和至圣所隔开,如今幔子裂开,表明耶稣为信祂的人,开了一条到神施恩宝座的路(来5:16,10:19)。不但如此,从此犹太人和外邦人的界限也被打破,两下在基督里合而为一了。

3.地震,圣徒复活显现(52,53节)。这是神迹。此处复活的是“圣徒的身体”,不是普通世人。看来这些在基督断气,坟墓裂开时复活的圣徒,向许多人显现,是要使未死的信徒知道,主的复活是确定的。

4.百夫长的见证(54节)。百夫长和他手下的兵丁看见地震和所发生的事(指遍地黑暗和主自己的见证),就大大害怕,认识自己的罪过(流无辜的人的血),也感到耶稣不是煽动群众反抗政权的人,“真是神的儿子”。“真是truly”代表他们的信心是真信心。他们对主美好的信心,不是一时感情的冲动,乃是来自对神作为和启示的领悟。他们的改变是一个神迹。

5.十字架下的妇女(55,56节)。当很多男性门徒纷纷逃跑时,这些妇女因为对主的爱,不怕危险和痛苦,勇敢地跟随主到底。她们无力免除主钉十字架的痛苦,但是她们却愿意陪伴主经受痛苦;相信会给主心灵的慰藉。同时她们也看到主怎样面对困难,羞辱与死亡,可以说,她们对主的爱必有更深的体验。

八、 耶稣的埋葬(57-66节)

1.耶稣断气时,天色已近傍晚,安息日即将来临(犹太人的习俗,一日是从日落后开始),此时若是无人来索取耶稣的身体,主的身体只有任由别人随便处理了(可能扔在大坑里)。

2.感谢神!祂预备了亚利马太的约瑟,也是耶稣的门徒,来为耶稣的身体安葬。在其他福音书记载,他是一位尊贵的议员,富有,为人公义良善,盼望神的国来到。可是他的信心软弱,不敢公开承认主的名,是一个秘密的基督徒。

3.但在关键时刻,他挺身而出,不计自己的危险和得失,向彼拉多索取主的身体,好安放在自己的新坟墓里。他的勇气从何而来?

a. 不安的良心。他是犹太人宗教议会的一员,多日来议会的所作所为,虽然他不赞同,但也不敢公开反对。现在耶稣被定罪处死了,他一定很后悔,如果再不为耶稣作一件事,他的良心永无平安。

b. 无伪的信心。他信心软弱,仍是真信心。真信心有两个特征:对神有感情,生活行为上有改变。此时,他受耶稣大爱的激励,小信心就变成大信心了。

c. 耶稣的完美。主死时的完美,使他产生更大的爱心和信心。他一生中只为主作了这一件事,但是无论是作多或作少,只要作在主的旨意中,同样都有永远的价值。

4.约瑟的行为使先知以赛亚的一个预言完全应验了。以赛亚书53:9(按英文意译)说,“祂原派定与恶人(复数字)同埋,谁知死的时候与财主(单数字)同葬”。

5.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要求彼拉多派人严守坟墓,以防门徒来把耶稣的身体偷去,然后宣传说,“祂从死里复活了”。这反而为主的复活,加上更有力的可信凭据了。难怪诗篇的话告诉我们:“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,主必嗤笑他们”(诗2:4)。没有任何的势力(执政的,撒但)可以拦阻主耶稣基督的复活。

九、 背诵经文:(27:46)

约在申初,耶稣大声喊着说:“以利!以利!拉马撒巴各大尼?”就是说:“我的神!我的神!为什么离弃我?”

<上一章>       <目录>       <下一章>